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周天之道(早期版)

作者:水风散人


图5-1-1 六十花甲程序表(水风散人著) tX)l$oRPr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末  壬申  癸酉 csZIBi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末 OM5"&ZIZb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b5u_x_us|  
甲午  乙末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ud xLHs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末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N`j` zb|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末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水风散人著) -FA]%Pl<'  
o"D`_ER  
'@'~_BBZP  
    众所周知,六十花甲程序(见图5-1-1)是中国古人所创造的最伟大发明之一。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而成的六十序位是上古先民用来计时的程序式,“年”、“月”、“日”、“时”等俱以此为用。这在全世界所有的历法和记时方法中都是绝无仅有的。相传我国古代自黄帝元年启用甲子记年始至今几千年来从未有殆,可谓人类发展史上之奇迹。现今随全球科技的突飞猛进,六十花甲程序不仅未显被淘汰迹象,反有重泛辉煌之势,期间深邃的超前科学思维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历代以来,无数有识之士浸淫其中,对其间若隐若现的玄奥之理更是推崇备至,想此是其历千年而不褪色之因矣。(水风散人著) 4Fhiac  
    不幸的是人们对它的神秘机理无不是蒙蒙憧憧,拟或是一无所知。是后人的愚蠢还是先人的超前,我想这些都脱离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辨证。当我们冷静下来再去面对《易学》困境时,事实至少证明了一点,即几千年来我们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且幼稚、单一地很。甚至某些习惯性的思考方式、方法,严重阻碍了人类大脑意识形态的自然成长。君不见当今之世科技蒸蒸日上,而人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正在倒退(如当前之焦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水风散人著)  Isv@V.  
    习惯性思维方式更象是慢性毒药,使人类很容易走入自身发展的死胡同。对于六十花甲程序的破译同样如此,没有人不受到前人思想、观点的影响,但问题是这些思想和观点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亦养成了习惯性思维,受其蒙蔽导致本我思维潜能的萎缩、死`亡。前辈的经验确实可使我们在某个阶段中迅速成长事半而功倍,但反过来它亦制约着我们自身意识形态的活跃性。从而产生传承有余,开拓不足之弊端。纵观史鉴,所谓智者圣贤无不是在先辈的经验中说“不”而成就其辉煌的成就。所以我们有必要打开内心深处的思路,用宇宙给你的启示而不是历史给你的沉淀去重新认识《易学》。(水风散人著) > Ya+#j~CZ  
    “三维易学模型”正是建立在六十花甲程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三维宇宙空间”概念与事物“螺旋形上升轨道”之新科学理念设计而成的一统论模型。借以事物间运动变化所具有的共性,溶合成一个三维时空结构的动态模型程序。通过模型程序全息、节律的特性,刻画出事物、现象一定的运动变化轨迹,从中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遂成周天之道。(水风散人著) +f/G2qY!t  
    如图表5-1-1所示,六十花甲分别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十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支组序而成。(水风散人著) xXQ#?::m  
    初看,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组合式,但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其间构思之巧妙,意味之深长,怕已非人类智慧所能及。可以说它超越了古今中外所能见到的任何一种模型或理论而惊为天成。牛顿之万有引力比之如何,毛毛细雨;爱因斯坦【相对论】如何,牛腿一毛;当今生命基因双螺旋模型如何,小学生焉。可能有人说我哗众取耳,然我绝无贬低科学家之意,实则六十花甲程序之内涵太古怪、太匪夷所思、太惊世骇俗,而只有叹呔之声。因为从我们破解的六十花甲内涵里看,《易学》的起点要远远高于现有的基础科学理论。(水风散人著) %v=z|d5-3  
    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思路去解开六十花甲子之谜而又不失正确的方向呢?既然它是一种计时程序,则唯有在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上去挖掘方不失为明智之举。(水风散人著) q:Gi Qk-  
    由于六十花甲程序是由天干和地支两大基本系统构成,因此欲解六十花甲之迷就必须先要弄清“天干”、“地支”到底是什么?(水风散人著) q%8%J'Fro  
        中医圣典【黄帝内经】曰:“子甲相合,命曰岁立”。(水风散人著) I12WOL q  
    【三命通会】论干支源流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盘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 无为而俗自化。 始制干友支之名, 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 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 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蔡巴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日、月、星),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日,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至于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人,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作甲历而文字生焉、逮及黄帝授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于是始有星官之书。命大尧探五行之情, 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纳音之属。”万育吾所说虽无从考证,但从中可知“干”和“支”都经历了一个古老而又漫长的发展才达到今天的定位。(水风散人著) ]5IG00`  
    《五行大义》中关于天干、地支的解释则代表了古代大多数人的观点,其曰:“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之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撓採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支。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辰。陰陽之別,故有支干名也。”意指干支乃借于日月而作,而“日”的依据是回归年,“月”的依据则是朔望年,两者若与花甲程序所涉及的意义相比显然不能自圆其说,有文不对题之感。(水风散人著) }{;m:Iia_  
    使我们困惑的是,无论前人怎样去描述干、支,人们始终都无法知道它们究竟代表着什么?是的,过去由于我们没有宇宙空间的多维概念,要理解干、支的意义确实有难度。现在随科学的突飞猛进,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都在无形中支持着干、支程序的突破,对它们的理解反而显得顺理成章。因此破解干、支奥秘的重大时机已经成熟。(水风散人著) ^ sIxR*C[v  
cy|]}n85  
天干——三维空间的象数密码(水风散人著) HHu|X`tc  
什么是 “天干”?(水风散人著) d U n+?  
    “甲¬~癸”共为十个字,有序而又各有所指并称天干。 从象的角度看它是十个有区别的象义符号,从数的角度看则可以表示为“1~10”数。上古智者不用数而用十个汉字取名,必有其深意。现代符号学认为用符号去对应要研究系统的诸要素,可以把复杂的事物以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即研究对象在正确理解所规定的内容基础上,以简便和易懂以及一一对应的方式去表现原来的内容。按我们的《易学》思维来理解,这种用一定意义的字符来诠释相关的内容,可以覆盖象、数两个层面的意义。 TV)bX  
数作为宇宙万物之本源,凡世间万事万象盖莫逃乎数。但数仅仅是作为人类思维中某个研究对象所客观存在的一种描述性的对应符号而言,它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意义。自宇宙大爆炸那一刻,万物滋生,各象纷呈。象和数从这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对不可分割的载体,是宇宙智慧生命能用于认识、掌握事物未来的唯一法门。一切物象的变化、分裂与合成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数的演变过程。(水风散人著) wN/d J  
    上古智者除了通过观测象的变化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还需要通过数的标记去把握这种规律变化的轨迹,别无他法。如果仅用数来标识天干,就不能体现象的义蕴。如果仅用毫无关联的十个字来标识天干,也只能体现象的意义而不能反映出数序的量变。而从十天干的创设初衷与实际运用来看,既有象的成分,也有数的影子,是一种纯粹的象、数皆容模式。这种“现其象,究其数”的思维方法,不由使我们想到现代三维空间理念中的“象”、“数”结构。(水风散人著) hX4&B  
    那么现代“三维空间”的理念是什么呢?若将三维空间配以《易学》模式的“象”、“数”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水风散人著) P!yE{_%  
    现代宇宙学将宇宙空间形式分为六维宇宙空间(或更多维),由最初的一维空间向高层空间形式过渡、进化,并把人类所处的空间形式称之为第三维宇宙空间。三维宇宙空间就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立体的大千世界。(水风散人著) Zh.5\&bm  
em`z=JGG  
    图5-1-2,就是一个典型的三维架构图,其由x、y、z三轴构成一个立体的三维框架,当一个人站在这个三维框架的中心点(0点)时,根据人们一般的意识形态,可将x轴的正态(红色箭头)设为“我”之前方,负态(黑色箭头)为“我”之后方;其y轴的正态为“我”之左方,负态为“我”之右方;其z轴的正态为“我”之上方,负态为“我”之下方,构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三轴六向延展的立体图。(水风散人著) bL\ab  
    如果我们将三轴六向设以一定的量,则图5-1-2可以视作一个由中心0点扩展而出的三维立方体图(如图5-1-3) 。从局部看构成这一三维图形的客观条件共有十个,即由一定轴向延伸的单位量所形成不同空间象限意义的八个小方体、构成这一三维形态必不可少的一个中心点及设定诸方体大小(或理解为量能)的一定之参数。如果我们用数来区分这一三维形态中的数构意义时可由1~10数来表示。当然,我们用一定关联意义的字来表达则能做到象、数皆顾。(水风散人著) 'Ba Ba =  
    当我们延着这种思路去构筑三维空间的意义时,十天干便酝蕴而生。每一天干分别代表三维空间的一个不同的“象义”特征,而十天干固然的相互关联性、次第性功能则充分表达出“数”在这个三维结构中的作用(即多维空间的分裂次序等)。这种三维“象”、“数”特征的自然对应关系为: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 。如果我们借鉴天干五行,则可以发现古人的此种对应关系之原创思想,应该来自于二维的平面思维概念,即在五行的基础上每行再分阴阳而成十干。(水风散人著) _r+2o-ZR  
    如图5-1-4,甲乙始于日出之所的东方,丙丁继之于南方,戊己为诸数之中间,故不偏不倚设为中央。庚辛接之于西方,壬癸则终之于北方。这种以五行来定性天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且明显是后人自作主张地认识。其实由一至十的数符关系,已不是二维空间结构所能诠释,当然古人受认识的局限在当时也只能以这种方式来理解和运用。其实如果一定要遵守五行与天干的关系,应该作成一个三维的图式来理解(参见图4-4-2)才是全面的。(水风散人著) _jt>%v4}4  
|fX @o0H  
    当典型的三维结构与十天干挂钩,并以《一维易学》的阴阳辨证思想来处理时,便可得到图5-1-5。如甲与乙、丙与丁、戊与己、庚与辛、壬与癸,是相对于一个主题双方的阳和阴两性,上为阳,则下为阴;左为阳升,则右为阴进。其中戊、己两象数是有别于另外八个象限结构的特殊态。它们确实是一个三维空间所能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却不存在实质性的空间象限,我们可以用“有名而无象”来形容它们。此外还要引起注意的是,这里的戊、己古人是配设五和六数的。从上两图可以看到,这种配置更强调天干的阴阳、数序及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其本意是基于古人二维的思维特点而推演的。(水风散人著) #DjSS.iW  
    “戊、己”在这里具有多重意义,一般来说它有两种解释:其一,中心点的象限意义。从数学意义上讲中心“0”点是有其一定空间位置的,只不过它的数值为零。虽然我们在计算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解释空间结构时却不能忽视它的存在,相反,它恰恰是最基本的条件,维持着数构整体上的平衡。其二,是空间维度的数序过渡意义。戊数为五,“五”是“一、二、三、四”数构的综合态。即由“一、二、三、四”象限结构建立的二维空间,在达到空间运动变化的平衡时集结为一个相对整体,表现成一种统一的综合形态。它非“一”,也非“二”、“三”、“四”,故取“五”以续之。经过“五”的过渡,进化到更高维度的空间形式 (关于“五”的空间数构详见第四章) 。而作为阴阳辨证思维的延展,又以己六之偶对称于戊五之奇,重新演化出一段实质上是三维结构的二维数序式。(水风散人著)  RWM9cV5  
    “十”在三维数构中大致有两种解释:其一,它是构成这一三维形态的量能参数。既它决定了一个三维形态的大小、质量等等。其二,数构的过渡、终结意义。续前经过“五”的过渡,发展至“六、七、八、九”的三维空间形式。当事物的空间运动变化达到一个量能的极限即将蜕变时,便以“十”来表示这一特殊的整体态势。由于我们受自身空间的限制,不能或难以用更高的维度来理解事物,因此“十”在纠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后,将重新开始一轮扩展周期的变化。则“十”复归为“一”(此“一”非前次“一”,对于此“一”而言可以理解为“二”) 。故曰“十”即“一”也。而天干中的“十”对应于癸干,它更倾向于象义的二维结构性意义,却不见得含有过渡的性质和诠释整体的能力,这也应是二维平面思维使然。但无论怎样,这些都佐证出天干应是更侧重结构性功能的象数系统。当然,古人还是想通过数序的串联,使之产生时空一统背景下的进一步意义,但正因为陷于二维的认识观,所以这种数构在根本上缺乏诠释三维空间的能力。(水风散人著) `l+{jrRb<  
    关于《易学》1~10数意义的正确理解,我们还是应该在空间维度的分裂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即由一个原始的“一”(太极)生成“1”(阳)和“2”(阴),由两数又各生成“1”(老阳)、“2”(少阴)、“3”(少阳)、“4”(老阴)数,经过“5”的终结、过渡将五数作为母体,最后生成“1、2、3、4、5、6、7、8、9、10”数。(水风散人著) QiBo]`)%  
    经过三次数构的裂变,使最终产生的1~10数具备了诠释三维空间结构的意义。要言之,具有1~10数内涵的十天干,就是表示三维空间自然象数结构的符号,它所要描述的是三维空间结构性、数序性的概念。从《天干图式》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十天干的成因、古人排布天干之序及天干与象数的关系,甚至天干与八卦的内在关系等等。(水风散人著) #(6^1S%  
    至于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之类,为后人对天干作五行化的分类处理,即将三维天干模型作二维模型化处理(在二维五行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维度) 。要注意的是在本处讨论的天干布局是基于三维的《易学》思维所产生的自然意义,而非古人刻意而为之的二维《易学》意义。此甲非彼甲,字虽同其义有别也。相比较,汉代《易学》大师京房的纳甲恰恰是源从上古之法,直溯原始之本义。其“干从阴阳象数而布,取六甲以尽一爻”之法,穷周天全息之奥妙,方显上古《易学》之精粹.我们将在《六爻》一章中加以阐述。(水风散人著) * S4IMfp  
C-Y~T;53  
地支——全息的时间程序(水风散人著) ;{mKt%#  
什么是地支呢?(水风散人著) :l~^un|<2Y  
    地支是上古智者设计的一种简约、精致的时间周期程序。它将周期内的时间分成十二段点,用于对事物进行不同时间段的运动变化分析。(水风散人著) KLVkPix;$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事物运动变化所具有的全息周期共性是如何产生的。如现代科学认为,事物之发展总是呈螺旋形上升轨道运动变化的。(可能存在着与时间相对的“反时间”,如果存在的话,那么事物运动既有上升轨道,也有下降轨道。上升轨道指事物形而上的运动轨迹,下降轨道指事物形而下的运动轨迹。上升轨道为阳,下降轨道为阴。人们之所以仅认识到一个上升轨道,或许可以用测不准定律来解释。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博格(W.K.HEISENBEYRG)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正反两方面。科技手段只能测一面,同时也就失去了对另一面的了解。对于这一面事物,人们无法准确加以把握。)为什么会呈现类周期的螺旋式扩展形态呢?这个问题其实在本章之前已经给出了答案。单独的时间运动不存在象的任何意义,它是借空间的阴阳律变,产生两者合一的时空性象义。即宇宙事物真实的运动变化总是沿时间的一维线性运动作无限的延伸,并以一个对持极性的交替性变化为递进发展律。正是因为宇宙万物的这种极性交替转化的发展规律,使得时间线性的无限延展以一个类周期的扩展螺旋线结构来表示最恰当不过。《易学》则巧妙地将之简约成“无极——阳长阴消——太极——阴长阳消——复归无极……”通过无极和太极对螺旋圈类周期性质的校正,让这种类周期的螺旋运变,看起来似乎是重复“圈”性运动的阴阳之往来。如果我们把第一个无极至太极复归无极的这一过程视作一个“圆”形的周期,则下一个“圆”圈的阴阳之往来就应该以递进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事物无限的螺旋发展轨道就被转移到无数个递进“圈”的周期轨道之中。(水风散人著) [-}LEH1[p  
    在《易学》范畴中,这种由无数递进“圈”组成的事物一统性周期律既可以分开来单独研究,也可以在一定单位下诸“圈”合一来分析,三维《易学》则是以六个周期“圈”为标准单位来具体运用的(如图5-1-6)。六个周期圈若连成一气,便构成事物三维全息片段的螺旋形运动模型(见图5-1-7)。(水风散人著) N]gJ( g  
    这种螺旋形的周期递进过程,我们可以把它视作由若干个递进周期圈组成的全息运动轨道,以便于研究。当然其实质是不重合的(或者说类似于重合的)螺旋扩展轨道。将之视作一个类似于圆的重复性周期运动轨道,正是上古智者的智慧之处。如此,对事物的千变万化便可以调整、简约到一个(或若干个)类似于圆的全息周期中去把握。而将若干个螺旋扩展次以一个递进的变化次模式表示,在达到一定变化次后重复用这个递进的变化次模式来表示。这样就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统一构筑在若干个周期变化次的全息模型中(当然事物运变的内容事实上并不重复,它是以一维线性的递进形式表现出来的)。通过对模型(三维的)中多周期变化次的分析,便可了解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而这些正是建立《三维易学》体系的最核心思想。(水风散人著) YC(7k7  
^e*Tg&  
    有了这种递进式的全息周期运动轨道,时间就好比在诸“圆圈”中作永无停止的重复线性运动循环。而单独的一个周期圈与其它的周期圈它们的运变节律都是相同的,即由无极~阳长阴消~太极~阴长阳消~无极……环如无端的复合性周期运变。十二地支正是刻画这个“圆圈”时间全息统一性的分段意义,从广义上看一地支代表时间周期圈1/12,十二地支则刚好行完一周。从狭义上看12地支作为六十花甲程序的一部分,与十天干组建成时空意义的花甲子,被用作时空周期圈的时间参数。这样在全息作用的《易学》模式下,时间的12分段被推广为所有二维周期运动内基本单位的时间段划分。(水风散人著) |C;8GSw>|F  
    所谓周期,就是环圆一周,也就是 “360°”的时空概念,也就是说事物在单位周期圈模型中其时间总量变化为360°,无论事物在哪一“圆圈”中运动其周期复合的量始终是360°的全息量。因此,《 时空全息周期扩展次模型》中的三维全息元数(产生全息效果的公度数)也必然是360,360同样可以用来诠释周期扩展次模型的全息元。通过全息元的阶次放大、过渡,事物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就暴露无疑。正是这种超乎想象的全息论思想,成就了《易学》万世而不移的辉煌。(水风散人著) H?-Byi  
    将时间周期轨道分割成12等分,是上古智者的又一精妙之作。由于事物总是随时间的延伸而不停地运动变化,我们只有将时间切割成若干等份,通过若干等分间的同、异性分析,达到了解事物的变化性质。且这种时间段是不可以随便分割的,它要符合周期扩展次模型的全息模式和运用的需要,才能达到一统万物之变化的目的。即首先要在全息元360下的等次分割,才是正确的。那么将时间周期分割成12等分,就产生了如下等式水风散人著) KtTlc#*KU  
                12 × 30° == 360°(水风散人著) C(N' +VV_  
    每一时间周期占了周期变化轨道的30°,也就是说一地支的时间周期变化轨道度为30°,十二地支完成360周期变化轨道度,即周期全息变化。(水风散人著) k@[\ C`P  
    宋代《易学》大师邵雍在其著《皇极经书》中所述的“元、会、运、世”,无不以12×30=360的程式来推演周期轨道变化次模式的时间全息元。如水风散人著) }le}Vuy\s  
      1分 == 30秒(水风散人著) (i..7B:  
      1时辰 == 30分 == 360秒(水风散人著) =K#5I<x  
1日 == 12时 == 360分 == 4320秒(水风散人著) dJYsn+  
1月 == 30日 == 360辰 == 10800分 == 129600秒(水风散人著) 1f 3c3PJ  
1年 == 12月 == 360日 == 4320辰 == 129600分(水风散人著) g=G>4Ua3  
1世 == 30年 == 360月 == 4320日 == 129600辰(水风散人著) =&%}p[ 3g  
1运 == 12世 == 360年 == 4320月 == 129600日(水风散人著) *A<vrkHz  
1会 == 30运 == 360世 == 10800年 == 129600月(水风散人著) xh6Yv%\@  
1元 == 12会 == 360运 == 4320世 == 129600年  (水风散人著) {J&[JA\   
关于为什么将时间周期轨道分为12,我们还将在下文予以细释。(水风散人著) G4&vrM,f  
ey/{Z<D  
干支——构筑三维时空模式(水风散人著) ;?h+8Z/{  
    由上可知,十天干是对三维空间的象数定义,十二地支则是对三维时空全息性质下的时间周期定义。而三维空间与时间的融合从而获得时空性的运变意义,则是通过六十花甲程序予以统一的。上古智者借助对天干、地支无比完美的设置,取得以此发生的一系列全息、一统的时空运变模式。如六十花甲就是由六十个动态点位建立起来的一个360度的周期圈,在涵盖的内容上具有360的全息量。而其在时间段的全息划分上,同样沿用12作为参数来达到全息的效果。在考虑到天干意义的前提下,干和支两者交织而成的运动变化特征意义,就可以用下面的等式凸现出三维全息结构中周期圈特征态的六十时空程序式。即(水风散人著) I$0O4  
            10 × 12 == 60(水风散人著) Mg"e$m  
            天干 + 地支 == 六十花甲(水风散人著) }Fq~!D Ee  
            空间 + 时间 == 时空程序(水风散人著) VY#nSF`  
    所谓“时空程序”,是指时间和空间共同参与下的事物一统性的运动变化程序。因为离开时间的单纯空间就不会存在变化,而离开空间的时间也不会具有任何的存在之意义。另外,单独地运用空间和时间,都无法确认三维空间的具体动态位置。因为以“我”(观测者)为中心的三维空间,在时间周期的不同运动段,具有不同的永远动态变化的象限特征。也就是说所有的物象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对物象的把握,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两者的认识下才是正确的客观的。所以只有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时空概念,才能够确定事物究竟是在三维空间中的哪个动态位置。(水风散人著) 1m~-q4D)V  
    譬如:有人问,你在那里?你说, 现在在东方家里。则“现在”就是时间量,是动态的。“东方家里”就是空间量,是静态的。通过两者“动”与“静”的确定才能知道你的确切位置。如果有人问,你在那里?你说,在东方家里。那么他就不能确定你什么时间在东方家里。这里,少了一个时间要素。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去东方家里找你,就不一定能找到你。因为你是运动的,十一点你在东方家里,十二点你可能已在西方的工作单位,或又去了哪里。因此要找到你,不光要知道你在哪里,还要知道什么时间你在哪里。只有当空间和时间都被确定才能锁定你的动态位置,也就是对你的时空定位。(水风散人著) z7X,5[P  
{*PbD;/f  
    《易学》认为事物三维时空的运动变化是呈螺旋形扩展轨道发展的, 在它的全息一统模型里时空的特征变化可以以若干次全息周期来表示它阶段性的运动轨迹。其中事物在“圈”性的全息周期里的空间位置变化可以展现为图5-1-9。而时间则以一定的宇宙运动速率推动事物做出一定的变化,并且也被相应地设计成复合性的周期轨道(如图5-1-10)。(水风散人著) Q "vhl2RX  
    在两者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和空间就象两个碾动的齿轮,带动事物展开节律地运动变化之特征态。当经过五个时间周期和六个空间周期后,正好回到时空背景下以六十个单位为最小公倍数的全息元上。因此,对于事物而言,时间和空间是共存的。两者犹如一对孪生兄妹,随宇宙无限的阴阳律变,演化出一幕幕万物运动的天体图。(水风散人著) w}qLI4  
`B$rr4_  
    如图5-1-11,干支通过六十个单位变化式的协调,产生周期性的效果,使时间与空间在六十时空变化单位内取得完美的360之全息周期的统一。由此,一个新的时空定义产生,我们且把它称之为“时空因子” (也就是后来所衍生出“爻辰”、“纳甲”之原始意义) ,六十花甲就是六十时空因子。(水风散人著) ,; @v Vm'}  
    六十花甲程序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特性成为《易学》范畴的主角,而分别由六个十天干周期和五个十二地支周期组成的六十时空因子,囊括了事物在单位全息周期变化圈的全部时空意义。在三维的《易学》运用中,古人取六个周期变化次(即六个扩展轨道次),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全息阶段。也就是说通过事物在六个全息周期(六个三维模型周期圈)中时空因子的律动,推导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京房“六爻纳干支”里面小窥一斑。(水风散人著) n&%0G2m:  
    取六个周期轨道作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设置,具有重大的三维全息意义。从天干、地支创建的一开始,直到这种三维模型的完美演绎,上古智者的卓越智慧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展现。 让我们再来看看三维《易学》模式中的全息数式是如何演化的水风散人著) l`<1Y|  
                  空间 == 10 × 6 == 60 (水风散人著) /O}lSXo6E  
                  时间 == 12 × 5 == 60 (水风散人著) Nu;?})tF  
二维周期性全息元 == 60时空因子 == 1爻 (水风散人著) 5X73@Aj  
三维周期次全息元 == 60 × 6 == 360 == 6爻(水风散人著) ;(-Wc9=  
    在实际运用中,如“六爻预测法”等,一爻象只代表某个周期圈中的一个特定的时空特征点位,六爻象组合成一个特定的三维全息时空特征片段,而所有三维全息片段的组合特征形式为六十四个。即:(水风散人著) ?,`g h}>  
1爻象 == 1个时空因子 == 1个单位全息元的1/60== 事物周期变化时空位 (水风散人著)    wEF"'T  
6爻象 == 6个时空因子 == 1个三维全息元的6/360 == 事物阶段性变化时空位(水风散人著) "Q` Le{  
64卦 == 时空因子的三维组合全景(水风散人著) 4:= VHd  
    其中“以六为节”的意义尚不止于全息公度般单纯,里面还暗合着事物在三维空间运动的内外象比意义、六极性意义乃至六维空间的意义等等。所谓象比意义,是指古人在实践运用中将六爻简化成三维空间固有的外象限特征与事物本体的内象限特征,以两个三维结构之间内外因素的作用关系,去捕捉事物的动态意义。在“象”、“数”俱达到统一的前提下,创建三维意义的事物预测系统。“象”后来被演化成“八卦”、“六十四卦”。“数”则被【焦氏易林】一流充分运用,尤其是“积算”、“纳甲”之术等。六极性的意义分别体现在花甲程序的六甲之六和三维周期次中六个时空因子的内涵,并且暗喻着六维空间的意义,即一爻象徵一维空间,六爻象徵六维空间。三维空间的物与物间所发生的关系就是六维的。正所谓“兼三才而两之”,这种“六”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对三维空间六极性切身感受的精妙设计之产物。(水风散人著) `\r <3?  
    从上面的数式中可以看到空间象数“十”(天干)与时间段点“十二”(地支),经过两者最小公倍数—--“六十”,取得三维时空局部单位的周期全息元,并以六个阶次发展的周期全息元最终完成事物全息阶段性的三维时空周期大一统。而之所以产生“六”的全息节律变化,取决于最初时间段的划分上。在这里,时间的划分段数接近于空间象数,以接近一比一的象数配置,应是相当合理、科学的。而由多余的两个时间段与空间象数的变化调整,产生出六十个时空单位式,完全符合模型全息周期一统性质的诸要素和条件。其间决定这一数式过程的关键参数,便是将时间段划分成十二等分。由于三维空间的自然象数意义之“十”,具有不可更改性,因此时空之组合唯有在时间段点上做文章,且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以期达到三维时空的一统性、全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水风散人著) rI OKCL?  
时间段的划分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要点:(水风散人著) H]}mg='kI  
    1.划分的时间段数应接近于三维空间象数“十”,即两者数比接近于1/1。这样在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中更易取得相对一致的时空意义,使时空结合后的“时空因子”处在一个较小的变化值里,达到最简约的效果。(水风散人著) ?3%r:g4  
    2.划分的时间段数不应小于、等于空间象数“十”。因为如时间段数小于十,就意味着一个时间段中包含了至少两个以上的空间象数变化,导致“时空因子”不能明确反映三维空间单个象数特征意义的后果,也就无法取得清晰的事物空间运动之象态。时间段点如等于十,则时间与空间数混而为一,不仅容易混淆时间与空间概念,而且不能充分表达出事物真实的螺旋扩展运动轨道的扩展特性。出现的“时空因子”似乎总是在一个周期“圆圈”中作二维空间的运动,脱离了事物在三维空间运动的实质。这样我们就排除了时间段数≦10的可能。(水风散人著) yAFt|<  
    3.划分的时间段数和由之产生的一系列数式推导过程,必须既要反映出事物周期性的“圈”性变化,还要体现出事物三维的周期扩展“次”的变化。(水风散人著) dZY| 6  
    4.划分的时间段数不应在全息公度模式的演化中产生小数点。即符合360数内的整数程式。时空模型是象数皆融的产物,一旦出现小数点,那么对于象数的运用就显得异常繁琐,难以操作,最终偏离了模型对“简约”的完美追求。(水风散人著) }9 ]7 V<  
    5.经划分的时间段数及由之产生的变化,要协同于三维空间“象”、“性”、“数”的变化特征。这就要求时间段的划分与周期扩展次的锁定,两者间要有一定的配合。彻底地将“象”、“性”、“数”、“时”、“空”融合成一个整体,以此架构起三维模型的基本全息框架。(水风散人著) t`Rbn{   
我们以此5点为原则,用逐一排除法来分析一下时间段数的取用之道:(水风散人著) ~z(0XKq0d  
    从1中我们可大至设一个时间段数的范围,大约可定在空间象数“十”的二倍上下为宜。即在1~20间(也可放宽至24数)取一个作为时间段数。(水风散人著) <iBn-EG l>  
    从2中我们可排除掉小于等于10的数。(水风散人著) azzG  
    从3中我们注意到模型全息数式的设计,既要将时间和空间糅合成一个时空单位系统,又要用这个时空单位体现出“圈”与“次”的内涵。“圈”可由时间和空间数的最小公倍数乘上一个固定的参数,获得360全息周期一统的意义。“次”则以六个360的全息周期,达到事物阶段性运变的三维全息元。其程式可设为:(水风散人著) 1gnLKfc  
        10(空间)× X == Z(水风散人著) voFg6zoV_  
        时间段数 × Y == Z (水风散人著)  9I:3  
        Z(最小公倍数) × R(次) == 360(水风散人著) XgyLlp;,O  
按上等式,遵从第4点的原则,我们又可剔除掉11、13、14、16、17、18、19、21、22、23这一类数。因为他们都不能在上面的全息公度程式中完成整数式。如“11”:(水风散人著) vw$b]MO!  
          10 × 11 ==110(水风散人著) Kf6 D)B 26  
    11 × 10 ==110 (水风散人著) 3<l}gB'S[  
          110 × 3.27 ≈ 360(水风散人著) ArjRoXDE  
      如上360除以110产生小数点后余数,很显然这些都不符合要求。这样剩下的数尚有12、15、20、24可用。其中20正好是空间象数“十”的倍数,它的实际运用效果跟时间段数取10没什么区别。因此遵从第2点的原则,用20做时间段数可去除。(水风散人著) ^G 'n z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由15、24衍生出的全息程式: *Z\AO'h=Z  
    10 × 3 == 30 (水风散人著)            10 × 12 == 120 (水风散人著) $=X>5B  
    15 × 2 == 30  (水风散人著)          24 × 5 == 120    (水风散人著) >K&chg@Hv  
    30 × 12 == 360  (水风散人著)          120 × 3 ==360      (水风散人著)    ao0^;  
      两者虽然在全息数式的推导过程中成立,但由于它们忽略了“时”、“空”、“象”、“数”的一统性问题,因此都不符合第5点原则。当然,它们在“数”的单独运用中是符合全息元特征的。尤其是将时间段数分为15的“圈、次”全息式,我们突然发现它非常的熟悉,原来二十四节气不正是以“15”日为一气的么!而作为时空合一的全息单位“30”,则正如康节先生【皇极经世】里的“元、会、运、世”,无不以30×12==360为用(以朔望月为基础)。又《易学》范畴中极具影响的“十二辰次”等,皆与此息息相关。甚至引发后学将之作为唯一的周天公度全息式,却忽视了由狭义的十二地支构建的全息大道之运用模式,几千年来月浸日晒,误至深矣!(水风散人著) yJ `{\7Uqg  
      造成误会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早期《易学》研究几乎都以天象解《易》。由于月亮环绕地球的年周期次恰好接近30日×12月=360日=1年,使人们的视线全集中于此,才产生了以后无休止的错误。由于这一程式在“时”、“空”、“象”、“数”统一性上的先天不足,至使以六十花甲程序为三维全息模式的《易》中之真谛反而渐招掩埋。《易学》的发展,也就此走上了一条亢长的晦涩之路。(水风散人著) *FC| v0D  
    那么,“时”、“空”、“象”、“数”应该怎样统一在正确的《易学》模型中获得实践运用呢?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唯一剩下的时间段数12的精彩演绎。(水风散人著) 2.=G  
          10 × 6 == 60(水风散人著) i`Qa7  
          12 × 5 == 60(水风散人著) _mk@1ft  
          60 × 6 == 360(水风散人著) I(WIT=Wi<  
      式中,将时间段分为12后与空间象数10在最小公倍数的协调下,构成时空周期之60时空因子。经六个全息周期的扩展次,完成三维时空的全景态。请注意这里的“6”次,在第一节我们知道三维空间是由三个对持的轴构成(见图2-2),每一个轴代表一维空间,三轴即由三个阴阳结构合成一个六极性的三维空间,而所测事物的本体(属于三维性质)也是由三个阴阳形式合成。当事物在三维空间运动时,事物本体的三个阴阳象态与三维空间的三个阴阳象态复合成六维空间结构(实质上体现出的象只与其空间的三个极性有关,参与这种内外象态发生关系的也只有六个极性),刚好与全息周期扩展次“6”达成统一。这样“象”、“数”一体之模型便可通过“6”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律取得最大意义上的统一。(水风散人著) 4;>HBCM4-  
    在《易学》初创体系中,事物“圈”性的周期性时空因子以“爻”来表示,一“爻”配置这个“圈”中的一个特定时空因子。而爻本身还具有阴阳转化的功能特征,因此,“爻象”既可以代表时空因子的特定内涵又可以表示空间结构的属性,从而使时空因子周期轨道与空间象性的基本特征全部归属于一爻。所以说六爻即是两个三维系统的发生象性,又是时空因子在各个“圈”中的时空数位,故象数皆宜。所以,我们不仅可以从象论,还可以作数构论,因为它展现了事物三维时空物物关系之运动、变化规律和特征的全部意义。(水风散人著) +Wgfxk'{  
    是故,一爻之变唯阴阳也。阴阳之动六十花甲而已。六爻之变穷阴阳也,尽周天三维之全息变化也。其大可容星空寰宇,其小亦可类质子、夸克也。万事万物,尽收囊中。上帝造物如斯乎!观《易》者,什么积算、纳甲之流;什么爻位、爻象说;内象、外象论,一如心悬艳阳,豁然开朗。(水风散人著) bo@ ?`5  
    然,我不仅呃尔止笔。早在五千年之前的上古先民们竟然能创造出如此神奇的宇宙全息三维模型,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他们可以运用最小公倍数,运用最恰当的组合程式,创建成完美的无小数点的全息式,无一点瑕丝,其高度的思想与智慧让现代人类望尘莫及。(水风散人著) 3Agyp89}Q  
    我甚至怀疑,《易学》的原始体系决不可能是原始的先民所为,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具备创造这一高度文明产物的能力。就算科学技术已极为发达的今天,人类都不具备创造这一模型体系的思维能力。何况五千年之前的古人,原始的生活空间,恶劣的生存环境,根本没有必要绞尽脑汁去做这些不切实际的钻研。也根本用不到如此深湛的“万有模型”。(水风散人著) WbBd<^Q  
    那么既然不是先民所为,就很可能存在着另外一种“人”。这种“人”被上古先民称之为“上古智者”,他们不同于普通的人,具有高深的学问。是他们创造出了可令我们人类享用万年而不淘汰的“超级模型”,用来帮助人类从根本上理解事物的本质,解决复杂的问题,正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当然让我坚信不疑地认为这类“人”存在的理由,还是他们创造的无可挑剔、巧夺天工、俨然天成的时空模型。(水风散人著)
【周天之道】被收录,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