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无极---水风散人

作者:水风散人


“无极”最早见于【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复 归 于 无 极 。” 其意可以理解为:知道白天的变化,安守黑夜的发展,是万物都知道的道理。这种客观的规律,成为万物作息的不易模式,并将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直至回复到没有白天黑夜的虚空无极状态。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就是事物运动发展到极至(一定的阶段)没有了分化,从而失去它本来的存在意义。这里,老子用“无极”一词来描述“道”的终结与归宿,同时暗示着新一轮的“道”即将拉开序幕。黑始于白,白复始于黑,周而复始,往来无极,是为道的根本。
如图2-1-1,描述太极在“有”之前的空虚无物状,因极大、极虚而成。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言此耳。
老子的解释似乎更易于我们体悟这种“无”的状态,其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大。”老子还通过“三觉”(视觉、听觉、触觉)形容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口,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的这段话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物质起源的问题来探讨。其认为,新的物质在未形成和演化前是由“旧有”在一种“无”(无极)的状态下形成。这种状态既不是“旧有”也不是“新有”,因此可以另外称作一种特殊的“无极”状态来指称。

后人都在此意义上各作引申,如庄子【逍遥游】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指无边无穷的事物演化之外,还有更大的无穷事物在演化。将老子的无极一律,理解为事物广泛性的多重性质。魏王弼干脆将太极视作无。汉代河上公把无极视作道的原始本体,通过复归无极来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河上公是以道学的观点对【老子】的无极解释为“常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也。”到陈抟“无极而太极”开宗明义,最终发展为万物之始于无极太虚的宇宙观。
如图2-1-2,相传无极图所出可追述到汉代河上公,及至宋初陈抟刻于华山石壁。宋真宗时周敦颐将之收录为自创的【太极图】中,方为后人所识。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曰:“无极用语出自道家,两晋以后始有之。而将无极加之太极之上,则更在两晋之后。”此外,还有人将无极圈图视作【太极图】,认为此圈是代表宇宙本质从虚无到产生“气质”的混沌状,尚未发展到阴阳分化阶段。如张介宾曰:“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
周敦颐则将汉代河上公的【无极图】借用到自己的【周子太极图】(图2-1-3)中,开创了一代宋明理学。其把无极视作万物起源的根本,将太极视为万物最初的存在形态,俗称“无极而太极”。无极便是无,但不能理解成什么都没有,应该理解成什么都不是的“无”。太极便是由“无”中生出“有”来,这里的“有”应该理解成是一个可以形容的事物,万事万物正是从这个事物中衍生而出,演变成今天的五彩缤纷。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