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下卦坎变坤,失其中阳,故辞曰不克。没有胜利,反而有失去的。
坤与九四合为大艮,艮为覆震,这里理解为归来。
艮为洞,艮中藏坤,入于地也。辞理解为逋,逃亡或藏起来的意思。
乾为国,坤为土,艮为城门,动变于九二为下等,非都城,故作城邑。
艮内藏坤为众,易辞泛指三百户。三百户的城邑是当时最小的单位。
九二动变阴爻后,得位中正,故无眚,没有灾害的意思。

解读:
齐国有位伯氏的贵族,名叫伯偃,其中有片封地叫骈邑。平时都由管家覃禾管理。覃禾把城邑管理地乌烟瘴气,就有当地的百姓设法告到相国管仲那里。管仲马上派人去伯氏的封邑,了解到伯氏封邑的真实情况。他召集伯氏与邑人代表一齐来到相府。他严历地训斥了伯氏仟用奸小,将覃禾处以极刑。并将封邑的三百户收归了国有。伯偃回来后便躲藏了起来,虽然生活窘迫了点,但是却没有了灾祸。

按:对于管仲而言,这件事在其生平中算是极其微小的事,怎么也不至于被易辞采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曾经提到过这件事。【论语】中记述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所以水风推测,现在的周易有些易辞是经过孔子的门生串改过。比如这句爻辞,很普通的一件民事案件,完全可以用其它更加典型的典故入选爻辞。显然因为孔子提到过,从而为其门生所推崇,进而引入爻辞。

附外:
齐国有位伯氏,名叫伯偃,因他是贵族的身份,所以有一大片封地,供他衣食住行之用。据清代大学者阮元说,他的封地在今天山东咨朐县的柳山寨。伯氏人品并不坏,但容易轻信人。他手下有位家臣,就是现在说的管家,名叫覃禾,这是个心如蛇蝎的坏家伙,但表而上一派谦和的样子。伯氏见他样子谦和,加上覃禾骗术高明之极,伯氏竟将封邑的事情全部交给了他。
覃禾一有了大权,狰狞面容立刻显露了出来。加上覃禾的老婆也是个坏得流脓的女人,两人一天到晚都在盘算怎么搜刮邑人的钱财,弄得封邑内人人怨声载道。
于是,儿位有声望的人合计,决定向伯氏告发覃禾的人面兽心,胡作非为。覃禾知道后,马上找来他的儿个狗腿子,将这儿位准备告发他的人监禁起来。他又授意儿个狗腿子联名上书伯氏,说封邑在覃禾的治理下已成为齐国最模范的封邑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伯氏在外听到覃禾的倒行逆施,对覃禾开始有所怀疑了。但他周围被覃禾和几个狗腿子包围着,所以,只是将信将疑。伯氏问覃禾:“我在外而听到一些关于你的传闻。”覃禾一震,马上装出一副卑谦、温和的神态,花言巧语骗过伯氏,看着覃禾那一副诚实之极的表情,伯氏不由得不相信覃禾的话了。
一次,伯氏出外会见同僚时,忍不住夸起覃氏的忠心。同僚都暗自笑他上了政治骗子的当,可伯氏一点也不觉察。覃禾更肆无忌惮了。
但覃禾也有得意忘形的时候。一次,终于有几个邑人见到伯氏,向他控诉了覃禾的令人发指的种种罪行:残害忠良、搜括民财、奸淫妇女……伯氏根本不相信,还训斥了邑人一通。
邑人们忍无可忍,就设法告到相国管仲那里。管仲马上派人去伯氏的封邑,了解到伯氏封邑的真实情况。他召集伯氏与邑人代表一齐来到相府。他严历地训斥了伯氏仟用奸小,将覃禾处以极刑。并将封邑的三百户收归了国有。伯氏知道自己错了,服气地接受了相同的处罚。从此,吃粗粮度过一生,但却无一点怨恨之心。
孔子曾称赞管仲说:“他真是个人才啊!剥夺了伯氏封邑三百户,但伯氏却至死都没有一句怨恨的话。”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动变后,六爻呈覆大兑,兑为口,为食。
乾为德,变卦后合成五爻之大乾,层层下延,易辞释为旧德。
乾长为贞,有合为大巽之象,巽为陨落,故有危险。
乾未失位,在外位,为终,故曰终吉。
乾又为君王,六三下位动变成大乾,易辞理解为从王事。
无成,是因为乾被同化成大巽,为反复出入,难以一戳即成,

解读:
管仲早年经商,当过兵、求过官,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但也为他今后入驻相位奠定了丰富的经验。后来管仲和其好友鲍叔牙各自成为了齐僖公的二子公子纠与三子公子小白的谋士,开始为王室做事。太子诸儿即位后,两兄弟怕被陷害,都出逃了外地。管仲随公子纠,投奔了其外祖父鲁国国君。管仲从王事这份高大上的工作,变成了逃亡者的随从,可谓一落千丈,无所成就。

附外: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九四:不克讼,复既命,渝安贞,吉。
外卦乾变巽,巽为坠落,非升、胜之象,故曰不克。
巽又可以理解为回归,即复也。
巽与九二、六三爻合为大离,离为文,回来等待争纷的结果。
渝,《说文解字》解释为水变污。帛书作俞,古代挖空树木做船为俞。这里理解为改造、改变的意思。
主卦二至上为大离,六三为中虚。九四变卦后成阴爻,又成为了大离的中虚之象。中虚的变化为渝之象。
大离与下坎皆未失位,故安。

解读:
齐襄公在位十二年被公孙无知杀死,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竟相回国争位。管仲被派去阻止小白回国,最后阴差阳错之下,还是小白抢先回国,成了后来的齐恒公。管仲回到鲁国后,齐恒公兵临城下,逼鲁国杀公子纠,将管仲要了回去。后来成了齐国宰相,是谓渝。

附外:
起初齐襄公的父亲齐僖公非常宠信侄子公孙无知,衣服礼仪等种种待遇都和太子一样。齐襄公即位后,降低公孙无知的待遇。连称、管至父二人便利用公孙无知发动叛乱。连称有个堂妹在齐襄公的后宫,不受齐襄公的宠爱,于是就指使她侦察齐襄公的情况。公孙无知答应她事成之后,让她做自己的夫人。
十二月,齐襄公到姑棼游玩,便在贝丘(一作沛丘)打猎,因受到野猪的惊吓,从车上掉下来摔伤脚,而且还将鞋子弄丢。齐襄公回去后,责令管鞋人费(姓氏不详,名费,一作茀)去找鞋,费找不到,齐襄公就抽打费三百鞭,打得皮开血出。费走出来后,公孙无知和连称、管至父等人听说齐襄公受伤,便率领徒众袭击齐襄公的住所。公孙无知等人在宫门口遇到费,并把费劫走并捆起来。费说:“我哪里会抵抗你们,暂且不要进去惊动宫中,惊动宫中就不易攻进去。”公孙无知不相信,费便解开衣服,让他们查验自己的背后的鞭伤,公孙无知便相信费的话。费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行动,请求先进宫去。费进宫后,立即将齐襄公隐藏到门后。过了一会儿,公孙无知等人恐其有变,于是率众进去。费与宫中侍卫、齐襄公宠臣攻击公孙无知等人,但没有取胜,费等人全部被杀。公孙无知进入宫中,在床上杀死孟阳,说:“不是国君,样子不像。”公孙无知一眼看到齐襄公的脚露出在门下边,于是将齐襄公杀害,而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
次年,雍廪袭杀公孙无知,并讨论重立君主。
齐襄公时,齐国政治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 。高、国两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  。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双方在乾时会战,管仲建议当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鲁庄公却说:“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不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

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 。桓公要杀管仲 ,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  桓公便听从他的建议,假借杀仇血恨之名把管仲接到齐国 。

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这是鲍叔牙的计谋,于是让押运工人快马加鞭赶去齐国,最后平安到了齐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齐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斋戒三日,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
九五:讼元吉。
九五君位,动变阴,不君也霸。
讼者,纷争也。乾变离,在天之光也。
乾为元,首也。
纷争之中胜出,为其首,故吉。

解读:
管仲为相后,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齐恒公也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附外: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后,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齐桓公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成就霸业
攻灭谭遂两国、北杏会盟
桓公逃亡时经过了谭国,但谭国待桓公不好,所以桓公在齐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灭掉谭国,谭国君主逃向莒国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举行“北杏会盟”,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升高。会盟前齐桓公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

与鲁会盟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桓公攻打鲁国,鲁国战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桓公应允,并与鲁在柯地会盟 。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宝剑,劫持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  。齐桓公答应曹沫的要求。
事后齐桓公想不归还土地并杀掉曹沫。管仲劝谏说:“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失信于诸侯,天下人就不帮我们了!”最后齐桓公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诸侯们知道这件事情后,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渐渐地都想依附齐国了。

鄄地会盟
齐桓公六年(前680年),参加过“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 ,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 。
齐桓公先派人带着丰盛的礼物去朝拜周天子,说宋国不尊重周天子,随便废立国君,请周天子兴师问罪。周天子想借齐国的力量来树立天子威望,遂答应齐桓公要求,派大夫单伯带部分兵力,会同齐、陈、蔡三国合兵伐宋 。
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御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齐桓公觉得“拉大旗作虎皮”的办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前679年)冬天请周天子的代表单伯,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   ,各国诸侯看到周天子支持齐国,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幽地会盟
齐桓公八年(前678年),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  。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救援燕国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于是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尽数割予燕国,并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时那样给周天子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

柽之会与重建邢卫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兵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后,三国决定将邢国迁得离狄族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需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年)春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

贯之会、阳谷之会与召陵之盟
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大发雷霆,将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别人。桓公便兴兵讨伐蔡国   。秋、楚两国进攻郑国,齐桓公约集各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两者相持不下,通过外交谈判,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

首止之会、宁母之会与洮之会
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周王室发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郑为太子,因惠后喜欢小儿子带,周惠王便欲废郑立带。在周惠王死后,齐桓公约集鲁、宋、卫、许、曹、陈等国在洮会盟,正式将王太子郑扶上周天子宝座,是为周襄王。

葵丘会盟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古葵丘会盟时,周襄王因齐桓公带头支持自己继位,便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
《孟子·告子下》记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的“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
”这“五禁”条款分明是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经验总结。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周襄王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上齐桓公俨然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  。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乾为君,变兑为赐,通锡。
兑与下卦坎合为阴包离象,阴为带,离为孔,坎为系,兑为勾,易辞作鞶带。
鞶带,就是皮革材质的腰带,有孔带勾系之,带上常镶以金玉。东周时已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并且成为周天子或诸侯向臣子赏赐的物品之一。
褫,夺也。
上九动变为终。
朝,次日也。乾变兑为次。
阴包离象,离陷阴中,光未见也,易辞理解为夺。又离为三,故三夺也。

解读:
1.管仲在位之时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功勋卓著,多次获得桓公的赏赐(以鞶带泛指),乃至于拥“三归”之富。管仲死后不久,这些原来的赏赐都被剥夺了。

2.管仲临死之时,齐桓公说想提拔易牙、开方、竖刁三人。管仲告诉他不能用。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后来齐桓公病重时,易牙、竖刁、卫开方等人禁锢桓公于室,筑高墙不准入,到了冬天桓公饿死。

按:管仲死后财富是否被剥夺,史书没有相关记载,仅根据爻辞直解。水风以为,就是事实确实存在,也是上不得台面,不足以载入易辞。
这中间有着齐国社会变迁的特殊历史背景。本来,当齐桓公称霸时,国力隆盛,管仲功高望重,晚年多得一些封邑,也在情理之中,没什么大不了。况且管仲改革政治,发展经济,还曾提倡“侈靡”,主张通过增加消费以促进交换,刺激各业生产。所以尽管管仲家财极富,当时“齐人不以为侈”。“侈靡”主张有一定合理性,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中也不能说是不正当的理念。
问题还是出在孔子身上。因为孔子曾对管仲的“三归”有过微词,即《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很狭小嘛。”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业田产,对于公事却不管,怎么谈得上俭约呢?”

《礼记》中批评管仲的两段话:
管仲镂簋、朱?、山节、藻?,君子以为滥矣!(《礼器》)
孔子曰:“管仲镂簋而朱?,旅树而反坫,山节而藻?。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杂记下》)
“镂簋”指的是在器物上雕刻花纹,“朱?”指的是系在颔下的帽带用红色的,“山节”指的是建筑物的斗拱叠得很高,“藻?”指的是建筑物的梁柱装饰华丽;“旅树”即孔子所说的“塞门”,指大门内的照壁;“反坫”指接待宾客时放置空酒杯的土台子。旧说按先秦礼制,前四样都是天子才能用的,后两样也只有诸侯才能有,所以孔子批评管仲僭礼;又说管仲虽然是贤大夫,而真叫人难以在他之上做君长(太侈逼上)。《礼记•杂记下》在上引文字之后还有一段话:“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贤大夫也,而难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这是说晏婴连祭祀用品都非常俭约,和管仲正好相反,然而这俭约作风又让他的下属为难。

附外:
三归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娶有三房。《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
《汉书.地理志下》:“﹝管仲﹞身在陪臣而取三归。”颜师古注:“三归,三姓之女。”
2. 三处采邑。《晏子春秋·杂(下)》:“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
3. 筑有三台。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管仲乃于府中筑台三层,号为三归之台,言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也。”
4. 市租常例。清郭嵩焘《释三归》:“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
5. 储藏府库。清武亿《群经义证》:“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钱)币。”“以三归对贫言,则归台即府库别名矣。”
6. 其它。包慎言《论语温故录》“三归为以三牲献”。太田方《韩非子翼毳》“三百乘之地”。还有“三皈”说等

古籍中有关“管氏有三归”的记载,源于春秋末年齐人对桓、管称霸以来齐国奢侈风气的反思和反拨。“三归”为“三归之家”的缩略语,实指管仲曾三次接受齐桓公的赐邑,有三处采地;这三处采地的总量大致相当于诸侯卿大夫正常赐地的三倍,也就是相当于三个“百乘之家”。这里的“归”同“馈”,指赐邑而言;“家”指“采邑”。“三”也可理解为多次的约数。现在可知的管仲封邑有谷邑、狐邑和“书社五百”,诸地都在今山东东阿、阳谷、茌平一带。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桓公说:“常之巫如何?”管仲回答:“死生,是无法逃避的;疾病,是人体失常所致。君主不顺其自然,守护根本,却完全依赖于常之巫,那他将对国君无所不为了。”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四人,四人专权。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 [34]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 [35]  。冬十月七日乙亥(前643年9月12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