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迷失的五行

作者:水风散人







五行学说自成体系,五行生克论也是极富科学的内涵,但它唯一的缺憾就是始终无法与现代科学接轨。这恐怕已不是五行有多少科学成分的问题,而是五行作为对自然万物运作规律的简约模拟,是否真正具备了正确解释自然的问题。尤其当我们把诸多的五行理念相互比较后发现,许多理念之间并不能很好地统一。甚至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如果这些自身问题不能解决,那么五行学就无法与现代科学挂钩,五行学到底还是古老的五行学,其扑朔迷离、老尘厚垢的所谓国粹,只能沦落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瞻仰和怀旧。



而可能让我们背心发凉的是,如果五行生克理论确实存在着先天不足的致命之处,那几千年根深蒂固的烙印,还能不能被彻底颠覆就值得怀疑。当然,我宁愿我的个人观点是错误的,纯粹是杞人忧天而皆大欢喜。不过,作为对易学本身的尊重与责任,有必要提醒各位其中根本性的结症所在,至少这可以使我们在五行的认识上更加深刻一点。



物质世界的相生和相克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普适性现象,我们对此不必怀疑。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事物间的生克是否真如古人所设计的五行生克模式,是否存在有理解、认识和思想上的不足之处拟或是错误之处呢。凭心而论这种可能性存在的机率还是相当高的,因为自五行生克论形成的几千年以来,后人一直都是在“拿来主义”“教条主义”之下进行研究的。泱泱五行发展史,竟然很少见到对五行的传统意义予以怀疑的论述,更不用说批判之语了。这恐怕就是五行学始终徘徊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踽行的缘故吧。











传统五行大致的模式结构有两种(见图

4-3-1



4-3-2

),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两者之间还是很不一致的。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问题出在五行中“土”的身上。土居于余四行的中央便是方位模式;土居于四行中夏(火)、秋(金)之间的季夏则为五行生克模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还是从“土”的演化发展史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



殷、周之前的上古时期人们是不讲五行的,或者说是忽略土这一行而着重、强调四极、四象之说。后来出现了四行与五行并举的一段时间,最后五行逐渐取代了四行,直至春秋之际五行生胜论的成熟,奠定了五行系统作为二维结构的物学模式被一直传承和运用着。而“土”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角,闹出了一段戏剧性的学术内容,其包涵之丰富,模棱之两可为古代诸学中鲜见。



我们将土的诸多含义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主要的象义。



第一种,表示中央土。位居四方正中,既自成一方,又起到联络、协调各方的作用。该义可视作土的原始意义,在五行学说里是普遍具有的象义。只不过生克模式的中央土意义比较含糊其词,而方位土里则清楚地解释了中央土的空间意义,即它是代表构成一个二维结构整体的先决要素而存在,其作用和性质都不同于另外的四行。



第二种,位居夏(火)、秋(金)之间的季夏。如图

4-3-3

,其最重要的意义一眼既知,是为了配合五行相生理论而将土人为地设置在火与金之间,试图把五行简化为一气呵成、接连相生和周期性、逻辑性的运变规律系统。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是五行生克理论的产物,而不符合二维时空结构的另类演绎。水风认为,这种改造非常地不理智、不全面,不仅自身存在着致命缺陷,还将上古先民古朴的二维物学观弄得面目全非。然而因为其内在生克逻辑上的内涵,吸引了后人对之大量的运用,许多易学应用都是建立在这一结构上的,也就是说要推翻这个缺陷,就等于否定了许多实际应用亦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对于用了几千年的五行文化来说几乎是无法接受的。



第三种,位居四季之后各十八天。如图

4-3-4

所示,五行在此时的角色已转变为时空全息周期阶段性象态间转换的标志。各行独主七十二天,恰好完成

360

天的年全息元。这里古人将土分置于每一季之后,其用意很显然是想表达,借以土的过渡使四行间得到衔接。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这种设置引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潜在意义,即金、木、水、火四行之间,不能够在脱离土的情况下直接发生关系。一旦离开土,四行将因无法相互转化、感应而失去共同组建一个整体的意义。只有在土的调节和协作之下,四行才能达成共识,并在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发生诸行间的生克制化。它的五行思想在某种意义上看,是推翻传统五行直接生克的论说的。



[size=10.5pt]图4-3-4


五行年周期图








[size=10.5pt]图4-3-3


五行四季循生图












第四种,代表五行作为一个整体(太极)运动、变化、发展的开始(

0

)和结束(五)。即事物随时间空间的酝酿,其结构形式也会由简单向复杂结构演化。当一维的结构演化结束,进化到二维结构变化时,五行的意义便产生。在易学中,我们将事物在结构形式转化、过渡时的临界点所占用时间和空间的时空意义,美曰其名为“太极”,象徵事物一维运变的结束和达到二维结构即将运动变化的开始。由它组建而成的那个整体运变,我们通常称之为“新阶段”,诞生的那一刻则是五行属性间的分裂、调节、牵制和平衡的刹那。当这个新事物完成了二维结构的演化全过程,即将向更高维度予以拓展、演绎之时,我们视作该维度的结束。开始和结束这两种情况是宇宙事物特殊的临界或者说蜕变的阶段发展符号,不具有五行正常运变过程中的四象态性质及其功能,因此要区别对待,故以土统之最为恰当。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传统五行学将土纳入上古的四象体系后衍生出许多驳杂的不同理论模式,且相互抵触总欠别扭,图添漏洞而难以得心应手。尤其是土,由于认识上的缺憾,表现出最不稳定的状态,或居于中;或居于季夏;或居于四季之尾等等,定无定论而使后人莫衷一是。这还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它可能把易学里朴素的二维的物学观引入歧途,从而拖累整个易学体系向未来科学理论的蚺变。



那么,二维结构的物学特性究竟应该怎样去诠释呢?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按五行方位模式,可以推导出怎样的相生和相克。



传统五行的相生,常表现出属性间的传递性、相邻性、周期性和时空性质的特点。从最直观的日、地运动关系看,在北半球的观测点上地球呈现出逆时针的自转周期,因此太阳的照射总是自东至西地发展,使得太阳对地球的照射作用形成顺时针的周期过程。以这一思想为宗旨,结合南上为先、北地为后的概念,我们可以在【方位图】中抽象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金生水这四种相生的周期关系。它与古代五行不同的是没有了火生土、土生金,却新生出火生金的概念。在四个新的相生关系中,似乎与中央土没什么瓜葛,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还记得对土第二种含义分析的话,就应该马上知道,土在其中起到过渡、衔接的重要作用。由于四行的不可融性(各有其独立的个性),使相互之间并不能直接化变乃至相生。因此,土的协调和维持整体运变的关键意义就凸现而出。这样,一个更为详备、全面的五行相生法则便可理解为:



水→土→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



在这个关系式里,传统五行的火生土、土生金被包括到火生土生金的大体关系中去了。不仅未失五行的相生原义,还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火能生金的相生关系。应该说新的五行相生关系,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二维宇宙物态的相生功能,并在五行相生特性的理解上加深、加强了我们对之科学的认识。



五行的相克性,则表现为属性的对持性、互存性、空间性的结构特点。按此原则我们可以在【方位图】里抽象出金与木对冲、水与火对冲、土与土自冲这三对相反相成的敌存关系。与相生一样,属性间的相冲也要经过土的调节和过渡这一关。于是五行所谓相克的关系式可以归纳为:



木←土→金;水←土→火;土←土→土。



它与传统五行相克的不同之处是土克水、木克土之间的冲克关系,由于土的中央性质都被简化到木与金、水与火,三位一体的关系式中去了。而土在协调过程中,又因自身结构意义上的变化也表现出对冲的关系。这一特点与命学里的土与土(辰、戌、丑、未)自刑、自冲和土与土自墓(皆墓在辰),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



此外,我们在表述过程中没有确定先天的相克性质,而只以对持、相冲、相竞的关系表示,这是因为宇宙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先天相克。物质之间和则为通气、竟则为冲突、败则为受克、胜则为显克,相克性质只是冲突的一种形式,并不能包涵对冲属性间的所有意义。所以五行的相克性,只是二维物态属性对持、对冲间某一特定的形态特征而已。



因此,我们说五行的所谓相克(包括相生)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以众寡、精坚、刚柔、专散、实虚等等,决定属性间彼此的关系和状态。金能克木,木也能克金;水能灭火,火也能枯水。君不见先秦用词之精妙,只曰“相胜”而不讲“相克”乎!相胜是一维的、模糊的,其包容性、普适性更大,变数也更多。相克则是冲的多维性产物,是双方关系的明确化,只能比附五行相胜状态中的一种特殊态。后人都将相胜理解为相克,可谓误之深矣。



通过以上的求证,水风总结出以下一些新的认识,供大家参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