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易传形成之谜

该文写得很好,立意、观点、易学认知都非常不错。

一,子曰解易一十九例错解详析
几点说明:
1、易传中的子曰解易,集中在上下传共有一十九例,其中上传八,下传十一,在每个解例当中,均突出标有“子曰”二字及其说词,故谓子曰解易。
2、卦爻辞本是解易主要难点之一,至今歧解歧见甚多,本文的正误判断标准是:
凡以八卦象为解,并且循象明义,即以象的出没变化判断旺气运行过程与情形(吉凶悔吝)者为正解;凡不以八卦象,或只知象而未明其义者皆为错解。
在正误标准上各自有各自的意见,但最好另外开题以便于深入争鸣研讨。
3、本文不持个人恩怨或偏见,只是为了探求真实正见,固然揭疮疤有伤一团和气,不大随和国人厚道之习,可是不清除腐烂恶瘤怎么可以?总比失掉健康性命好得多。
4、各例的分析文字因力求简捷,故多为缩略用语,如九三爻只言“三”之类,又不标卦形,再加术语生疏,因此少部分人会有一定难度,对此先表歉意并望谅解。
以下进入正题。
前言易学有五大谜团,其中第五个谜团即此易传形成之谜。
易传不是挺好么,为什么也是个谜,而且不是一般的谜,乃一大团的谜?是不是无中生有?不是的,易学至今仍然难明处于认识极其混乱状态,原因很多,而易传的错误则是主要原因之一,说它罪魁祸首也不为过!
周易是部特殊著作,主件只是六十四个卦画,卦爻辞是文字但那是副件,这就决定了周易必须有其秘义的传续,否则便永远不懂,本质上说易传即为此类性质的文字。
然而易传却不是原本真实的秘义记录,原本真实记录的文字哪里去了?一部分永远消失,而另一部分被保留在易传中,最为麻烦的是同时也加进了后来者的文字,二者混合一起了,这就是流传下来的易传。可见,易传已经是被掺了假的,是经过编改后的秘义记录!问题就在这里,真真假假,神人莫辨,易学混乱当然在所难免。
人们很不大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历来认定易传是孔子作的,儒家鼻祖怎么会搞出假货?易传谁作也是谜中之一,但这里我们不管谁做,着重事实,先看看易传到底是不是真的秘义记录?如果是那便是真,如果不是那便是假,如果部分是部分不是那便是真中掺进了假了。这里有个关键,怎样才能分辨出来秘义的真假?
很简单,因为易传是在真的基础上作出来的,那里是有真的秘义的,我们就用其真去甄别其假,如此即可。
易传“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等,就都是解读卦爻辞的真正秘义,以此判断是真是假大概不会困难。
为何说一十九例子曰解易是错解假货,因为无一符合上面那些真的原先秘义。
子曰解易逐例分析:
上传第一例“鸣鹤在阴”段,
易传原文: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我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中孚九二象为:中四爻正倒震,又倒正艮,震为鹤为鸣,为长为我,互震在艮山之下,故谓鸣鹤在阴,山下为北为阴;艮为少为尔,故谓其子和之;正倒震为爵为嘉为簋贰为祭主,正倒艮为庙宇为享为损为失,正倒兑为二口相对,故谓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鸣、鹤、子、和、在阴、吾、尔,爵、靡各象无一不具无一不符。
二旺与三四成互震,再成互艮,之后又成互震,三四在二五之间往来,如同互相鸣和,又如同互相传杯递盏,共进佳肴。九二旺气就这样被疏散掉,故其爻不变。
子曰解:人言诚则听,不诚则无人听;言行关乎荣辱,干系重大,不可不缜密。
比较:辞言其爻不变与所以不变原因;子言人事言行必诚,又须谨慎,远非爻辞之义。子曰鹤、鸣、靡各象均无,全被弃置一边,根本不予理睬。
上传第二例“同人先嚎啕而后笑”段,
易传原文:同人先嚎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理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人九五象为:同人论同不论应,六二阴故五与二不同,在别卦即为应,同人则不应。但是九五可以与六二中通,中通即成上乾下离之同人,然中通的过程是先九五下往六二,这时互乾互巽出,巽为疾为悲戚故谓先嚎啕。因中通二五可以自由互换,二五互换则成互兑,兑悦故谓后笑。
此句喻示五旺可走中通的疏散旺气途径,爻象亦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中直即二五中通,非中通不出嚎啕与笑二象。
子曰解:放下嚎啕与笑不管,从出、处扯到默、语,再扯到同心、同言,越扯越远。
比较:辞言九五旺动与二不同故必中通;子言根本不顾爻辞,离题千里纯系胡扯浑说。
(五)空前绝后的大劫难
时光流逝到公元前540年,秘藏于鲁近500年的《易象》终于露出它那灿烂的颜容,让世人大为惊骇,“啊!原来周易殿堂如此辉煌!”它那耀眼的智慧光芒勃然大放,有如晴空霹雳迅猛席卷神州大地,于是膜拜者络绎不绝,朝堂权贵来了,隐世高人来了,淑女佳人也来了,就连樵夫野叟也想一饱眼福!
就在这欣喜若狂风光无限之际,一场空前绝后的巨大灾难正悄悄地袭来!
刚刚五十几年,《易象》便象投进屠宰场的一头牛任人摘肝剔骨、阉割蹂躏,经过翻江倒海的一番折腾之后,往日的迷人风采再也不见了,《易象》大名从此销声匿迹,更名改姓乔装打扮,一个称为易传的怪物随之便悄然登场。
毫无疑义,这是一次粉身碎骨、改头换面的毁灭性劫难!
《易象》的清纯典雅、理真义正全然不再,代之以混乱参差、古奥迷离。如果将《易象》比为人,则系辞传即如人体内的五脏六腑,说卦传即如头颅,彖象即如双腿双臂四肢,而序杂二传便是背脊和胸肋,几大部分中只有系辞传的脏腑柔软松散,伸缩包容空间几乎无限,其他皆骨质坚实致密几无孔隙,故藏污纳垢者只有系辞传,异物尽可充塞。因为系辞传阐说周易性质意义与宗旨目的,尤其对于不同时期的秘义均有精辟的记述,涵盖内容丰富而多样,所以那里一旦塞进大量异物伪句,必将危害全身并且后果极其严重。
什么后果,究竟严重在哪里?概要提示如下:
1、卦爻辞离象错解的错误引导。易传中的卦爻辞解读主要是两部分,一为一十九子曰解易例,二为乾坤二文言解爻辞,乾卦六爻重复四次解,坤卦六爻重复一次解,合为三十解,与一十九例相加,共计四十九解。然而这么多的解例却无一不是离象的错解,这就给后世树立了极坏的形象,至今这种错误仍然大行其道,甚至死乞白咧地为其辩护。
不免有人愤愤不平,难道这么多的解就没有一个正确?遗憾得很,真的没有一个正确!错就是错,不是感情用事的事,脸蛋再漂亮哪怕艳压西施,也不应该将错说成对!
后来望文生义的义理解读,胡诌八咧的象数卜筮解读,都是易传开的坏头,谓之罪魁祸首一点都不为过!几千年来影响极大,给正确理解和解读造成的破坏作用也最大。
2、卜筮意义含糊不清默认致使卜筮劣习盛行。易中卜筮原本是易理验证的方法手段,
故只言占至取卦而止,而易传中的系辞传却含糊其辞,对卜筮算卦包容大度,虽不明言却若隐若现,实际是默认,例如“以断天下之疑”、“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等,皆为扑风捉影的误导之词,给人留以卜筮算卦的遐想空间。(因为《易象》绝无卜筮算卦之义,故而易传编改者虽认同卜筮却也不敢公开直言)在这类含糊隐晦的语言蛊惑下,于是心有灵犀,卜筮观点底气大增有恃无恐,似乎真的有了救命稻草,所以其影响同样十分恶劣。
3、在伏羲画卦缘由过程上制造神话。“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句,纯系编改者生编硬
造,毫不顾忌与另一句即仰观俯察的表述严重背离,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将这一实实在在的发明创造完全归功于上天神灵,一头栽进神明主宰的唯神论宗教泥潭。
    圣人则之天地万物无疑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则之河洛则子虚乌有故弄玄虚了,但凡有一点头脑都不会相信。河图一名最早出现在尚书,并无明确其为何物,然到了易传那里却突然成了圣人则之画卦的易图,那么易传编改者是怎么知道的呢?猜测!因为没有任何依据,也只能是猜测。难道猜测的东西就是真的?只有愚蠢或别有用心才会拿猜测当真。后之好事者据此发挥,无非卖弄博学多能以蒙人,并不一定真的当真。史上不相信这种鬼话大有其人,如宋欧阳修等辈历代不鲜。河图之名在尚书中是与天球并列的,那么河图理应也与之相类;再联系周成王曾指派周公营洛,以完成武王遗命之事,可见周初对洛的重视,重视洛城亦必重视黄河,因洛在黄河下头与王城在黄河支流上头,遥遥相对,位置都相当重要,于是将大河上下地理形势描画出来不是不可能。同时一者地理,一者天文,河图天球并列也便顺乎情理。不为易图者,更为要害的是周人对涉易的严格管制,如为易图那是绝对不会展示出来的,故谓圣人则之河洛是生编硬造违背常理的谎言。(详见拙作《周易永恒》第八章)
    八卦的发明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最高境界,它是无数古贤前赴后继观天察地、从实际中总结出来并以卦符形式记录和表达的精华理论,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事件。八卦则之河洛神话即如同燕窝粥里一头膛开肚破的烂泥苍蝇,让人愕然大倒胃水,可恶至极。
4、概念不清胡乱解说。在系辞传里随处可见,如彖、象、卦爻、系辞、吉凶悔吝等的
解说几乎全不着边,浑说一通,让人无所适从。可能《易象》原本缺失,故能乘隙而入;或者原解太浅显不合乎易传编改者的神秘口味,故而删掉,代之以曲曲弯弯古奥难明,总之传达不出来真正意义,这不能不是几千年来易义不清意见纷纭的主要根源之一。
5、以假冒真流毒深广。《易象》的真貌无法复原,但是可以想见它只是一本记载真义的
书,绝非一般的哗众取宠之作,用不着华丽辞藻,甚至用不着怎么上下衔接,也用不着拐弯抹角装腔作势,更用不着古奥典故衬托其间,如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之类,简言直述即可。而易传却混入了许多与之相反的句子,按理仔细一查便能一目了然,真假立判,可是至今不仅没有立判,连辨别一点的意思尚还没有达到,可见毒害之深。奇怪的是,本来易传里有真有假、真假并存,为何人们却取假而弃真,难道假比真更可爱?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圣人画卦则之河洛是假,仰观俯察是真,自然前者信者多而后者信者少,是何原因?因为则之河洛不必深入,照着神意去做即得;而仰观俯察则必须深入,深入却又不得要领,往往被人诘难,终于不为接受。则之河洛乃神示,既无须深入,又不能诘难,一神已概之。再如,卦爻辞以象解与望文生义的义理解,也是一真一假,二千余年以象解几乎难见一二,为什么?除了不明易理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肯置平生所学于无用,让他放弃固有字义、而将文字变为象,重新掌握象的知识,这尤其对于老有所成的人来说很困难,习惯教诲他们字义不能变,莫管什么易象不易象,这个门槛就是不迈。于是便丢开易理要求径直照着文字原义解下去。
总之假的往往省事不费力气,顺应习惯包括迷信习惯,以及神秘不可知,故易于接受。
6、《易象》被删减丢失大量伪句窜入原貌严重破坏,损失无可挽回,实为千古遗恨。
在易传中的确保存了一部或大部分《易象》原文,但是究竟保存下来的有多少?被删掉的有多少?损毁丢失的又有多少?都无法确知了。但可以肯定,各种情况都会发生。史记载曰:孔子晚年喜易,以致于“韦编三绝”。三为多义,多次折断,通常被理解为阅读之勤,实际上大错,不是磨断的而应是拆解。一般的说不会轻易断的,即使几百次的翻动也断不了,除非时间太久质地老化,但一换成新绳也就完事了。为何拆解?因为要重新编改、排列,所以必要拆开来,这是避免不了的,别人不知实情而私意揣测。如此鼓捣,能不遗失损毁?
因此不能不发出上面那些疑问。
《易象》的被删削损毁,代价只有一个,那就是周易的意义难明,有一些秘密或许永远都解不开了。
《易象》原貌无论如何不能重现,这个遗憾无法弥补,那是中华民族和易学的永久之痛!
(三)《易象》编汇的主持者应该是周公姬旦
前已述及,周易是必须也是必然有解释说明性质文字的流传,而这样的文字就是《易象》,只有《易象》可以堪当此任,此外再也没有了。
如果这个判断不错,《易象》结集完成应在周初,主持者为周公姬旦。
周易编辑完成于周文,从情理上说,紧接着即应开始汇集和整理周易秘义的解释说明,因此这项重大任务也有可能是姬旦自其父周文手里接过来的。
姬旦接手于其父,这种可能性最大,原因过程大致如下:
1、周易与《易象》属于周室最核心机密之一,非王家主政者绝对不允许他人触碰,故一直在周文的牢牢把持之下。
2、周文在羑里期间尚在演练大衍取卦(有现代考古证据),表明易理验证工程在那时已基本完成,为下步卦爻辞撰写整理和周易的编辑奠定了有利基础。出狱返周后至其离世大概是十几年时间(史无记载难以确定),与其制易班子一起编撰完成周易完全来得及,但若连《易象》也都整理出来,恐怕难度太大,故此最有可能的是刚一开始,周文便寿终正寝,不得不将《易象》交与后人去做。
3、为何不交与二子姬发却交与四子姬旦?二子姬发虽是继文王之位主政,但处于非常时期,灭商大计到了付诸行动之际,后果如何尚难以预料,所以两件大事由两个儿子分别承担,一者专事灭商,一者专事《易象》,这是极其稳妥万无一失的安排。
4、尽管姬旦接手于文王离世之时,但由于灭商各项计划都在紧锣密鼓,姬旦亦难以安下心来,肯定受到相当的干扰。灭商完成后,百废待兴,国事繁巨,再加之武王病亡,成王年幼,周公姬旦辅弼七年,其中再平叛三年,皆为《易象》一书的编汇带来影响,所以直到周公逝去,才算草草结束。
5、姬旦领受任务的同时,也必接手全部文献资料和文王手下的制易班底,而周易一书已经编辑圆满,或者在文王离世前即已秘藏于周室,不得为外人所知,在客观上自然造成了周易本经与其秘义记录汇编的《易象》处于分离状态。至于《易象》整理是无须周易一书的原本的,因为那些制易老人全已熟记于心。
6、应知周公逝去之时,大约在文王离世的二十几年至三十年后,那时制易老人还能有几在世,恐怕一个都没有了,于是乎最后一个知易者也从这个世界里悄然消失,再也不会有知易之人了。这是周文等最期望得到的结果。
现代人会说,他们为何不招徒传授,太愚昧了吧?现代人实在了不得,比古人聪明多了!可是,那时是什么社会,允许那样搞吗?绝对不允许的,全部都在统治者的严格把持之下,不准外传,不得授徒,只待知易老人一个个自生自灭。
7、姬旦离世后,其一切遗物包括《易象》一书全部移存于其子封地,与周易异地秘藏,一在西之周王室,一在东之鲁侯宫,也许这种布局是早经谋划好的。
这可能就是,周易与世隔绝近四百年、《易象》与世隔绝近五百年,以及《易象》之所以在鲁史实的前因后果!因为姬旦的主持编汇,《易象》藏于鲁便合情合理;也正因为姬旦的主持编汇,《易象》成书才是天经地义。试想,文王离世,治易贤人渐亡,有关资料散失,凭什么编汇《易象》?绝非某些人想象,谁都可以出来露一手,绝对不是。
(四)周易与《易象》为何历史上信息极少
以上可知,《易象》的整理编汇是十分郑重慎密的,都是经过反复鉴证锤炼的真言至理,无一字不当,无一义不真,得之则取易至易,失之必知易极难,普天之下唯此一把钥匙能开启周易奥秘之门!也只有这一把,此外再无第二。
前面所言确还有些道理,但是没见有文献记载,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众所周知,中华历史早期文字甚少,书写极不方便,个别的重要事件也只是刻在骨头上,谈何文献?这种状况直到西周中期之后方渐有改观,西周初与文王时期除非重大事件,如周易、《易象》等,是绝不形诸文字的。
这是个重要因素,但还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绝对保守秘密的既定成规,不准外人知晓,不得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当然包括文字。为何?一是在当时拥易治易是谮越忤逆大罪,周文一小诸侯绝对不允许,因此必须在极其秘密之下进行。商纣及其父几次加害于周,是否与易有关值得研究,崇侯虎那套说词有可能是周人加工伪造的,不敢亮出真像,虽载在史亦难脱却怀疑。为了保密的需要,不可以流露一字一句,所以不会以文字之类形式将与易有关事情记录下来。二是即或商灭周兴也如此,因为奴隶社会最大的罪衍莫过于犯上作乱弑君叛主,礼法上最讲忠孝感恩,违者那是鬼神不容天诛地灭的,因此也十分忌讳拥易治易之事的外泄,一旦为人得知并流传民间,周武伐纣替天行道的正义行为,将必一落千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也绝对不能流露一字一句。三是周易、《易象》之所以均被长久秘藏,既有上述原因,还有尤其重要的另外原因,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人接触、拥有和掌握周易及其秘密,包括王族至亲。因为在周人看来,易是上天最高智慧,是天意所在,拥有它才拥有天下,“国之重器”,丧易即是丧国,殷商之亡就是显例,因此不可以丧失,也不可以轻示于人,而欲达此目的那就必须绝对秘藏,一丝一毫信息都不得外露。(以上可详参拙作《周易永恒》第十章)
如此,还能有文字文献的披露吗?没有了,绝对不可能有了!
事实是,整个西周的几百年找不到与易相关的文字,即使甲骨金文也未见披载,到公元前672年周史献易陈侯方出周易之名。至于周礼提及的三易,成书年代多认为是春秋战国,故亦不能确定为早期记载。以致后来的易家由此产生天大的笑话,即以为周易是周朝晚期甚至秦汉的作品,可哀之至!
所以拿见不见文献记载说事,是不客观甚至是荒唐的。
如果非要事实证据,那么就请关注如下几点:1、周文王羑里演易、编辑周易的史实,2、周武伐纣灭商的史实,3、商失易终致国亡的史实,4、《易象》在鲁的史实,5、周易、《易象》分置两地长期秘藏的史实,6、周易初见于公元前672年、《易象》初见于公元540年的史实,7、周礼记载夏易商易周易三易的史实。
说明:文王逝世仅十年即完成伐纣灭商,证明治易目的是为周政权的王权神授做准备,治易为的是政治,藏易隔绝于世也同样为的是政治,完全不在乎易的传播应用及其命运,致易文化传续断裂数百年而不顾,是易的幸运更是易的悲哀;
以上全是史实吧?既是史实还需要别的什么文献吗?这就是文献,这就是证据!
乾坤文言综述:
1、乾坤二文言伪句均占有很大比例,并且全是以世事为内容的卦爻辞重复解说。
乾文言总797字,易传前真句119占总字数的15%,易传伪句678占总字数的85%;坤文言总252字,易传前真句80占总字数的32%,易传伪句172占总字数的68%。
乾文言重复解说卦辞2次,重复解说六爻爻辞4次;
坤文言重复解说卦辞1次,重复解说六爻爻辞1次。
上述情况表明:二文言很可能原先并不存在,或者只有几条说词,很不完整,大多是易传编改者后来私自发挥添加上去的,故此伪句霸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2、仅重复解说这一条即可认定为伪句,而二文言非止于此,没有易象,背离易理,不具备秘义性质,问答对话,世事为说,五条伪句标准几乎无一遗漏。
二文言的伪句之多,足以证明易传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者是先前留下来的,假者是后来加入进去的,易传就是在原先真的秘义文字基础上重新做了编改而后形成的,以假充真,真假混合一起了。
为何重复解说是真假辨别的重要标准?因为作为周易秘义记录,是只载录属于秘义要点的,明确清晰,例如“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那是一种特殊文体,不是论证某事的学术论文,更不是词藻华丽文采飞扬的文学作品,无须颠倒究诘,无须引经据典,也无须修饰雕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越精准越好,所以凡是反复言说一事者一定是伪句。
3、易传的原始材料为何是周易的秘义记录?依据是:一是从遗留在易传中原始材料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即可判断,如前文所列三例;二是根据周易主件只有卦画的特殊性,决定它必须有秘义记录之类文字的留传,否则周易永远都无解,就等于自伏羲以来几千年的易文化全部化为乌有。而能担负秘义记录职责者,只有编改为易传的原始材料即秘藏在鲁的《易象》。三是,《易象》的存在证据充分、确凿无疑。(详见拙作《周易永恒》第十章易传春秋)
左传中有二个与易传相关筮例,一为《左传.襄公九年》即公元前564年穆姜述及元亨利贞四德之义,二为《左传.昭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30年,鲁大夫解坤六五黄裳元吉之辞,曰:“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其中都涉及易传文言元亨利贞的解释,可以肯定二者的话与易传完全一致,而易传在孔离世的公元前479年才出笼,分别比其早51与85年。由是可断易传大部文字的真正作者,不是易传的编改者,因为它们早就存在,就在公元前540年韩宣子在鲁见到的《易象》中,而二筮例也恰好都发生于鲁,是《易象》在前540年被发现之前即已在鲁国内部少数上层之间有所流传,所以才有二筮例的引述。
所谓易传,那是在早已编辑完好的《易象》基础上,再次加以增删编改的结果。
毫无疑问,《易象》才是真正的周易秘义记录,同时亦可断只有《易象》才能成为易传编改的原始材料,因为《易象》是当时与易有关的唯一文献。
4、两篇文言文字分量相差过于悬殊,乾为坤的三倍还多,这也说明文言并非原有体例,是易传编改者新拟出来的,若为原有绝对不会如此失衡。另一方面这也为文言伪句之所以多间接提供了合理解释:其初,大概有少数段落如乾元者善之长段,乾之夫大人者段,坤之黄中通理段与阴疑于阳段等,分别措落于其他文字之间,因为内容与乾坤卦爻有点关系,放在别处又不甚合宜,故而单独另立篇章取名,内容少则由编改者拼凑扩充。命为文言者,可能有二个因素,一是与周文王刮边,名正言顺,具有以假冒真的掩护作用;二是文者为析理细密华美优雅,读来朗朗上口,也能起到欺世蒙人之效果,故名之为文言。
周文王必竟是周易作者,于易传编改者不会有妨害,况文之义歧解甚多。
文言系易传编改者勉强为之之作,或许这就是造成伪句篡入最严重的主要原因。
5、为何乾文言反复解爻辞达四次之多,而坤文言只有一次?
此亦可证这两篇文言先前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有名无实。这种情况下易传编改者欲要使之各自成篇,就必须下一番功夫,然而力不从心,因为易义真的不知,“朝闻道夕死可矣”,痛感知易的极端重要性,没办法还得搜肠刮肚硬着头皮作下去,当乾文言终于有了眉目之后,到了坤文言却实在难以为继,肠胃淘的罄尽,再也拿不出干货,于是只好草草收兵!乾多坤少严重的失衡事实,便无可奈何地铸成了。
6、欧阳修《易童子问》卷三:“童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以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又曰:“所以知系辞以下非圣人之作者,以其言繁丛脞而乖戾……至于何谓、子曰者,讲师之言也。”这里指出三个要点:“众说淆乱”、“言繁丛脞而乖戾”与“讲师之言”。众说淆乱即反复言说一事,丛脞乖戾即古奥歧义,讲师之言即问答对话。意谓:系辞、文言、说卦以下都不是孔圣所作,理由是各说一端,思想观点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怎么可能是一个人的手笔?还有,何谓、子曰等言,明显是门徒把先生所讲的话记录下来的。应当说有理有据说服力很强,为大多易家所认同。
总之,欧阳修认为孔虽参与了易传,但绝不是作了易传,他一人作不了。这一论断无疑给了历来孔作易传论者们当头一棒,完全否定了他们的错误观点,在当时儒风乌烟瘴气之际,能够清醒的提出这样的真知卓见很了不起,是易学史研究上的一大进步。
易传不是孔子作,这话那时正确,现在依然正确。
但易传确实也有孔子作,那便是易传中混进去的违背易象易理的大量伪言!
《易象》是历代有关易的精华汇编,再经过周初姬旦主持知易贤人的整理制作,所以那些文字的原作者绝对不止一二人,也不是一时之功,应为长期积累的许多古贤的共同结晶。而到了易传的形成,则又多了易传编改者的增删、挪移和再制作加入那些伪句,所以欧阳修说“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以下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也”。
以上可见,乾坤二文言除少部分外,几近全为伪句,是毫不足以为怪的。
上传第三例“初六藉用白茅无咎”段,

易传原文: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之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大过初六象为:旺动与九四应,四被阻不应而三联一体成二互乾,此二互乾是必赖以下巽的中上二阳爻,故谓“藉用白茅”。巽为白为茅,白茅指巽。通常以阴柔在下做为贵物保护解,实在误会了。因为如不藉用下巽,便不会有互乾,有了互乾才能下比成下巽,无咎得吉。下出巽则上必成兑,卦成大过而不动变。

无咎,指初六阴居阳位为有咎,但由于有白茅下巽的二个阳爻,成乾顺比所以咎无。象曰柔在下也,指的即是中上为阳故才能以之成乾。

爻辞喻示必要先成互乾,而互乾必要用下巽,故言“藉用”,藉用必是先有上面互乾,此提示初四互应不应成乾后比的解易路径。

子曰解:以世事常识作解,何为白茅?因何藉用?咎从何来?一概无解。

比较:爻辞义为先成互乾后成下巽,无咎无变;子曰言世事与卦爻无干。


上传第四例“劳谦君子有终吉”段,

易传原文: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功以存其位者也。”

谦九三象为:三旺与上六应,有阻不应上六与五四成坤,坤下与三比成巽坎,因四欺九三阳故离复成上坤,三成下艮之谦。坎为劳,艮为终,九三阳为有,故谓“劳谦,君子有终”。

爻辞谓三旺即成互坎再成下艮之谦,怎么成互坎?得先应而不应成坤下来比三,才能出互坎。吉谓爻不变,旺气疏散顺利。

子曰解:也以世事为说,不伐不德、推功揽过谦恭有礼的一套说教。

比较:爻言三旺运化过程,子曰言恭谨可存位得吉之类,根本不着一点边际。


上传第五例“亢龙有悔”段,

易传原文: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乾上九象为:上旺即与五四成上乾,不再下运,故谓亢龙。亢为只上不下。有悔指上九位不正,被缚不伸所以不能下运。但与初九潜龙一样,旺气亦皆疏散了故都不为凶而吉。象曰“盈不可久”者即指上九被缚必积之而后才会向外疏散。

爻辞明示上九旺气只在上三爻。

子曰解:还是世事作说,无民无位无辅,亏有这么丰富的想象。

比较:亢龙明示旺气成上乾,有悔明示上九位不正;子曰言完全不是卦义。


上传第六例“不出户庭无咎”段,

易传原文: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节初九象为:初旺与四应,初四均遇阻不应,但处节之时能知进退,待到旺气再足即可冲开其阻而应了,应则旺气布满六爻成上坎下兑之节。因为此一旺气疏散过程,是遇阻积累后突发的,故直接成坎兑节,中互艮震二卦不出,故谓不出户庭。互艮为户为庭,互震为出。无咎,遇阻为咎,但终能克之成节故咎无。

爻辞告以有应遇阻但必应,而且不为凶。

子曰解:将做事机密为成功至要,与卜筮断卦缘辞发挥一个路子。

比较:爻辞言爻动运化情形要点,子曰言卦外人事行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