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量子理论预示,真空中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它在绝对零度条件下仍然存在,称为真空零点能。
卡西米尔效应的实验证实使得零点能量成为一个没有争议、且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现象。
在此之后,世界各国学者对零点能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如火如荼的时期,物质与能量究竟以何种形式存在?
如何解释零点能?如何提取和利用零点能?这些都是科学家们夙兴夜寐研究的方向。
量子力学有缺陷,牛顿力学有适用范围,当传统物理学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新兴观点开始在学界以燎原之势推进时,未来物理的发展将何去何从?
近日,我们采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兴流,一位长期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的创新型学者,听他讲述关于真空零点能的“故事”。
(一)真空不是一无所有
“真空并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一无所有,恰恰相反,我们所拥有的都来自于真空,这也符合老子《道德经》里的‘有生于无’,这里的‘无’就是真空。”在江兴流看来,古人极有可能很早就揭示了自然的奥秘。
现被学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关于零点能的设想是来自于量子力学的一个经典概念——不确定性原理。
该原理指出:不可能同时以较高的精确度得知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时粒子必定仍然在振动;否则,如果粒子完全停下来,那它的动量和位置就可以同时精确的测知,而这是违反不确定性原理的。这种粒子在绝对零度时的振动(零点振动)所具有的能量就是零点能。
江兴流解释说,真空作为虚等离子体,充满时隐时现的粒子和在零线值上涨落的场。在一个电磁场中,虚光子的出现是以量子系统中的能量的微小重整,也即拉摩漂移为标志的。基于此,科学家早就知道,我们地球处在一个高密度的能量的海中,这种能量渗透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可以作为工业能源、未来星际航行能源以及家庭生活等诸多领域的能源。因此,通常认为的发电机或电池并不向外电路输出能量,它们只是起到一种通道的作用,它们从周围环境的真空能吸取能量,转换为可应用的能量,输出到外电路各个元件。
可见的物质和不可见的能量通过涡旋相互联系:就像水中的涡旋,它是水,又不同于周围的水,它对周围的涡旋或水有某种作用力。因此,可以认为涡旋具有基本的物质形态。龙卷风是空气,但它不同于周围的空气。物质粒子产生于真空零点能,但由于有涡旋结构,它又有别于周围的真空零点能。“零点能驱动粒子运动,粒子运动产生零点能,整个宇宙就是以这种能量自反馈的循环再生形式存在着。”
“所有的物理现象都与真空密切相关,许多与涡旋动力学有关的异常现象,有可能从真空零点能的挠场相干过程中,找到答案。”用零点能重释物理现象,江兴流正在进行积极的研究。
(二)神秘的挠场
”涡旋是能量运动的最基本形式。”江兴流说。
江兴流发现,随着对自然界和实验室现象的深入观察,人们发现涡旋现象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层次。从微观的基本粒子自旋、超导体、DNA的螺旋结构到宏观的等离子体自收缩、龙卷风、银河系、类星体、黑洞等都存在涡旋现象,整个宇宙通过旋量守恒而联系在一起。粒子和物质产生的涡旋是信息的携带者,它们几乎瞬间地通过挠场相互作用着,因而有人把涡旋称为宇宙的引擎,它是连接不可见能量和可见物质的桥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能量和物质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振荡频率。调整振荡频率,能量和物质可以互相转换,现实中,许多异常物理现象都与涡旋相关。人们也发现,大量的异常放能和核反应现象不能用现有的4种相互作用加以解释,需要引入挠场。
挠场又称自旋场或扭场,是物体自旋角动量扭曲时空坐标所产生的场。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假设挠场不存在,但德国大数学家Weyl在1930年代指出数学上并不能将它排除。挠场被认为是万有引力、电磁力、弱作用力、强作用力之外的另一种力,有人称之为第五种力。挠场的研究始于1922年的嘉当理论。在爱因斯坦-嘉当理论中,一切旋转体都产生挠场波,并且通过时空传播。
挠场与经典电磁场和引力场不一样,它属于一种尚未清楚了解的基本相互作用,它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高穿透性记忆和滞后效应、超光速传递和全息特性等,它是物理真空极化的一种表现,具有涡旋拓扑性质。
江兴流介绍说,近年来,通过对粒子自旋和宏观物体的旋转角动量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对挠场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一理论不仅为我们提取真空能提供了可能的途径。而且也对量子理论中违反直觉性质的异常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如与量子牵连相关的非定域的许多现象。目前,国外的挠场理论和试验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挠场具有许多独特性质,使它在生物、医疗、新能源、通信、地质、材料、天文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应用。可以预见,人类将从现在的电磁文明进入挠场文明。与spintronics、巨磁阻效应、DNA的双螺旋结构等有关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将催生挠场文明的出现。
(三)冷核聚变现象以及物质与能量转换
1989年3月,美国化学家弗雷希曼和庞斯宣布他们用钯电极在常温下电解重水,观察到了异常的热量输出和少量的中子。该现象一经公布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由于当初的实验用的是重水和钯电极,这很容易给人以错觉,认为这种电化学异常现象就是核现象。因此大部分研究者都在寻求“冷核聚变”的核解释,但在理论上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进展甚微。
江兴流基于实验结果,以电极的尖端效应为突破口,分析了电化学异常现象。
在电解实验中,江兴流科研组观察到在电极尖端处出现瞬变涡旋结构,利用CR-39固体径迹探测器记录到高度定向的核反应径迹,以及过热、核嬗变、滞后效应等。气体放电、真空击穿及液体中的放电(电解)现象,有着共同的物理规律:由于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尖端效应产生的聚能过程,在电极表面局部产生气泡和涡旋运动,气泡的产生和坍塌过程将发生动态卡西米尔效应而提取零点能并以热能的方式释放出来;同时涡旋运动与零点能形成挠场相干而提取零点能,一方面释放热能,另一方面形成类星体涡旋结构,在涡旋中心产生高能射线、中子和高能粒子,并伴有高度定向的核反应。江兴流说。
可见电极表面尖端处形成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体系,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会形成自组织的正反馈涡旋,通过挠场机制提取零点能。从而可以看出“冷核聚变”中的“过热”,在考虑零点能的提取后不应再被视为过热,因为此时它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1989年5月份,江兴流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6月份,他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向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投稿,这篇论文曾被《自然》杂志审稿人推荐发表。
一个异常物理现象的破解,可以动摇一个理论体系,冷核聚变现象的研究正处于这种状况。江兴流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低能核反应是存在的。例如,元素的化学态影响该同位素的半衰期;电化学过程中的核现象;高密度电荷团引发的核嬗变;燃烧过程中的核产物;生物体内的核过程等等。德国冯纽曼研究所的杜尔等人用大型计算机计算的结果表明,物质只不过是真空涨落的产物。
质子中的3个夸克的总质量只有质子的质量的1% 。基于对真空零点能的研究,我们相信,所谓的“冷核聚变”现象是零点能的一种表现。
(四)量子辐射压力与Biefeld-Brown效应
20世纪2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Biefeld和他的学生Brown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即使是到了现在尚不能完全被理论解释的现象。即在给一个不对称电容器加上高电压时,电容器会产生一种未知的力的作用这个现象就以这两位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称为Biefeld-Brown效应,也就是量子辐射压力效应。
在交谈的过程中,江兴流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物理实验室。这间不大的房间里摆放着零零散散的实验器材和半成品,由于鼓励学生们创新思考和勤动手。
基于Biefeld-Brown效应的世界上第一艘场推进船只,最先出现在北航。
这种没有螺旋浆、没有喷射推进装置的新型船只,静悄悄地在水面航行,船体中包括蓄电池,高压电源,场推进装置和无线电接收器等,总重量为1.5kg,船只的航行方向由地面电磁遥控器控制。这种场推进船舶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七届“冯如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并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基于Biefeld-Brown效应的场推进旋转与飘升演示仪在2007年第八届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获全国高校第八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一等奖。此外,他们还用细丝薄膜电极旋转结构,在空气中、在绝缘油中和在高真空中观察到Biefeld-Brown效应,而且,在某一特定外加电压条件下,旋转方向会发生突然反转。
2000年4月19日,《科技日报》刊登一篇题为《冷核聚变与新能源真空能》的评论性文章,这篇文章就是介绍江兴流提取的真空能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为人们描述了真空能的大规模利用将带来的美好未来。10年过去了,如今这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点击率很高的一篇重要文章。江兴流等人撰写的论文《瞬态涡旋动力学与非平衡体系中的异常核现象》,已被作为优秀论文收入由路甬祥为编委会主任的《中国科技发展论坛》大型文献中。
(五) 电除尘中的涡旋效应
圣诞前夕,网上随处可见此类笑话,网友的调侃,透露出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给人们健康和生活带来的危害和不便,治理雾霾刻不容缓。
电除尘是气体除尘的一种重要方法。含尘气体通过高压静电场区时被电离,尘粒与负离子结合带上负电后,趋向阳极表面放电而沉积。常用于以煤为燃料的工厂、电站,收集烟气中的煤灰和粉尘。冶金中用于收集锡、锌、铅、铝等的氧化物。江兴流等人由此萌发奇想,是否可以用涡旋效应来进行电除尘实验?
我们探究利用特殊通透性电极结构和电极分布,使含尘气流的流形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湍流和尘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除尘效率。
湍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流体作湍流时,阻力大流量小,能量耗损增加。有效地描述湍流的性质至今仍然是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在湍流中不稳定的涡旋出现在各种尺度,并且相互作用。而作为两相流的湍流与粉尘的相互作用,再加上电场力的作用,为烟道除尘提供一个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课题。
江兴流等人采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对电除尘器中的流场进行测量。在PIV实验中,我们拍摄了各种条件下的电极之间的流场图。由于采用非流线型的特殊电极,所得的流场图都呈现湍流结构。为了分析尘粒在湍流中的运动过程,我们借助雨滴在积云中的形成过程,以便对尘粒和气流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有一些初步的理解。
强效的湍流效应将有效的增加粒子与极板的接触,使粒子更易附着在极板上并沉淀。同时,湍流由于漩涡的产生能够增长气流在除尘器中的流动时间,非常利于除尘。
现场及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特殊的电极结构,流场中出现的湍流能极大地提高除尘效率,尤其能有效的去除当前特别强调的2.5μm以下的微粒,也就是改善PM2.5指标。
在电除尘器中,粉尘粒子的轨迹,由湍流主导,而粉尘的沉降速率与近壁面的涡旋结构有关,深入研究湍流的形成原因及其主要性质,将为改进电除尘器的性能提供依据。
这个实验为改善电极结构,利用静电场与流场的变化相结合提高电除尘器的效率提供依据。据此,我们可以探索最佳电除尘条件,如:电极形状、风速、电场分布、电压波形等的最合理的结构和数值;测试尘粒尺度的分布,分析各种流型和尺度的湍流对除尘效应的影响,以提高对小于2.5μm尘粒的收集效率。结合挠场和零点能理论进行湍流动力学的深入研究,电极尺寸及排列方式等细节优化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六)理论与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冷核聚变的意义已经不限于其本身,它使我们意识到一个新的巨大的能源———零点能的存在。如果零点能可以提取,无疑将是人类所能够利用的最佳能源了。它是洁净、廉价的能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免费的午餐。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来源于零点电磁涨落能,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物质粒子不停地与真空零点能发生能量交换。根据物理真空的性质,我们可以从空间任何一点提取零点能,并转换成我们所需要的能量形式。原子中电子绕核转;太阳系中,行星绕太阳转,几十亿年永不停息;超导和超流现象,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关于能源的启示。对于研究领域未来的应用前景,江兴流充满了期待。
然而一项创新的实现,总是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一方面在这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真空能这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世界能源结构的巨大变革,对世界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零点能究竟能否被提取出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时间将会证明。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来源于零点电磁涨落能,低能核反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体系的温度变化粒子浓度扩散,生物核嬗变到电化学过程,都存在一定几率的核反应,人为地增强空间场,将促进核嬗变过程。研究流体中的不同尺度和结构的湍流现象,结合零点能挠场和动态卡西米尔效应,观察湍流的演化过程,将使我们对大自然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零点能及其所涉及的领域是当前科技的制高点,也是新经济的增长点。
江兴流认为,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应该有共同的本源。他密切关注渠玉芝基于“熵旋理论”的许多突破性发明。M.T.Keshe的创新科技成果,MarkoRodin的基于涡旋的数学及相关的提取自由能装置,以及层出不穷的水基燃料等科技进展,同时也在努力思考这些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明创造的共同理论基础。以量子真空零点能和挠场为基础的涡旋宇宙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本刊2008年5月号曾报道:江兴流在系统研究了从微观粒子的自旋现象到宏观宇宙涡旋星系,以及许多不同层次的与涡旋有关的异常物理现象之后,提出涡旋宇宙的概念。他认为,能量的基本单位是涡旋,而涡旋是宇宙的引擎,是联系可见物质和不可见能量的桥梁:“黑洞”并不存在,它只是暗能量形成的带有轴向高能辐射的涡旋星体。他研究暗能量和反重力现象,认为质量的概念既不是基本的,也不是必要的,应该研究质量的来源,以寻求航空航天推进原理的新的突破。
作为“黑洞”理论创始人之一的霍金,由于无法解释“视界”现象,近日宣布“黑洞”不存在。这一震惊物理学界的事件揭示了现有物理理论框架的缺陷,也提醒我们要对信息、质量、能量、引力作出更准确的定义。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江兴流,关于真空零点能和冷核聚变的解释站在了世界前列。生活中的他,却是一个淡泊名利、严以律己的人。
采访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他的同事于磊,于磊告诉我们,江兴流是一个真正搞科研的人,在工作中不争名不争利,一心扑在科研上。他与青年学生保持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夺取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学生及科研团队近期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多项与涡旋相关的发明专利。应用领域涉及环保、医疗保健等新型技术。
听着于磊真挚的介绍,看着江兴流忙碌的身影,科学之光已然闪现。
(七)关于量子真空零点能与全息宇宙 (小结和预测)
(1)量子理论预示,真空中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它在绝对零度条件下仍然存在,称为零点能。
(2)对卡西米尔力(一种由于真空零点电磁涨落产生的作用力)的精确测量,证实了这一物理现象。
(3)对于真空零点能和挠场的深入研究,将引起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变革。
(4)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与真空相关,引力和惯性来自真空零点涨落,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应考虑零点能和自旋场,因为零点场携带着有意义的信息。
(5)因而有人把涡旋称为宇宙的引擎,它是连接不可见能量和可见物质的桥梁。
而且许多异常物理现象都与涡旋相关。
(6)人们也发现,大量的异常放能和核反应现象不能用现有的四种相互作用加以解释,需要引入一种新的场,叫做挠场或自旋场。
(7)挠场效应属于新的基本相互作用,它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高穿透性、记忆和滞后效应、超光速传递和全息特性等,它是物理真空极化的一种表现,具有涡旋拓扑性质。
(8)虽然仍有很大争议,但许多科学家在不懈的努力中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揭示和阐明了许多用现有理论难以解释的物理和生物领域的现象。
(9)挠场研究已经深入到了记忆、思维、意识等领域,并扩展到宇宙的起源、演化过程的研究中。
(10)借助于物理研究成果,哲学家提出了广义进化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全息的、隐含暗能量的体系。
(11)真空作为现代物理的核心结构,研究真空是全面理解各种自然力的一把钥匙。
(12)现代科学认为真空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真空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有些俄罗斯科学家把这种波包被称为菲顿(Phyton)。
(13)菲顿是相互嵌入的,其自旋是反向的,因此整个系统不仅是电中性的,而且自旋和磁矩都获得补偿,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动态量子过程,这种过程的动态能量可以作为工业能源、未来星际航行能源以及家庭生活等诸多领域的能源。
(14)量子真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空间,它充满时隐时现的粒子和在零点线值上涨落的能量场。
(15)而与这种现象伴生的能量,被称为零点能,也就是说,即使在绝对零度,这种真空活性仍然保持着。
(16)其实,早在1891年,科学家忒斯拉(NikolaTesla)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到:几个世纪之后,也许我们可以从宇宙中的任意一点提取能量来驱动我们的机械。
(17)用今天的科学语言解释,这种能源就是真空零点能,或称空间能、自由能、宇宙能等。也这种粒子在绝对零度时的振动(零点振动)所具有的能量就是零点能。
(18)电荷和质量分别是电场和磁场在物质(包括物理真空)上的表现,那么自旋可称为自旋场在物质上的表现。
(19)挠场的存在已被许多实验事实所证实。与引力场相似,挠场不会被任何自然物质所屏蔽,即挠场在自然物质中传播不会损失能量。
(20)许多物理现象,有可能用挠场的概念加以解释。
(A)超导超流现象中的涡旋点阵与真空零点能产生的相干效应。
(B)“反引力”现象:俄罗斯科学家叶·波德克列特诺夫与意大利科学家乔·莫达内塞联合发表的《冲量重力发生器论文》,文中提到的重力冲量应是挠场射束,因为这种射束具有挠场的穿透性、定向准直性和瞬间作用等特点。
(C)太阳呼应耀斑:2002年10月31日,美国位于墨西哥萨克拉门托的太阳观察站记录到太阳上发生的相距220万千米的呼应耀斑。
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我们对挠场效应的思考,也就是挠场的穿透性、定向性和超光速作用可能引发这种呼应耀斑。
(D)声致发光与“气泡核聚变”。
(21)如果零点能可以提取,无疑将是人类所能够利用的最佳能源了。它不但廉价无污染,而且,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2)目前,尽管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不能从真空中提取能量,但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高级研究所的成员们却坚信宇宙中有“免费的午餐”,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向真空中索取能量。
(23)所有的物理现象都与真空有关,而真空是巨大的能量涨落的海,通过动态卡西米尔效应和挠场相干可以从空间的任何一点提取能量。
(24)关于宇宙具有全息性质,量子纠缠和非定域性,以及物质、能量、时空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的认识,使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深化了。
(25)整个宇宙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全息的、含有隐能量的系统,宇宙每个粒子都相互关联。
(26)粒子由涡旋产生,具有挠场性质的涡旋几乎产生瞬间相互作用。
(27)可以把宇宙比作一台超级计算机,每个物理体系都有自己的计算机系统,这些物理子系统与宇宙这个超级计算机联系在一起。
(28)信息的传递是通过挠场进行的,所以又可称为挠场计算机,它具有自适应、自我进化等特性。
(29)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的进展告诉我们,信息在物理系统和物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Wheeler认为,物理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物质和能量不过是附属物而已。
(30)Smolin提出,最终理论考虑的不是场,不是时空,而应该是物理过程之间的信息交换。
(31)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探索自然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时空观念,天人合一的观点是说整个宇宙是永恒的相互关联的。
(32)迄今为止,现代宇宙学还远远未解决有关宇宙的起源、进化和最终命运的所有问题。被绝大多数宇宙学家所坚持的宇宙的“标准模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开始动摇了。它很难解释许多令人迷惑的天文现象。
(33)事实上,宇宙比宇宙学家所认为的要更复杂,更具相干性和整体性。
(34)在牛顿时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复杂系统只能比喻成钟表机构。现在,科学家往往把许多事物比作计算机。
(35)每个体系都有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但它们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宇宙这个超级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按统一模式产生、运行。
(36)DNA可用数字化描述,人脑意识、记忆过程都存在类似于计算机的处理过程,整个宇宙在不断对它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运算。
(37)任何物理体系的能量决定了它从一个量子态到另一个量子态的开关速度。
(38)所有物理是真空物理。基于真空的信息发射和接受理论,使整个宇宙比爱因斯坦相对论所阐述的情况更加紧密相互关联。
(39)为了计算宇宙所记录的比特数,需要知道它的最大熵,对于以物质为主导的宇宙其最大熵可以由转换所有物资为辐射而得到。宇宙的体积V=c3t3(c为光速,t为宇宙的年龄,单位体积的能量为ρc2)。宇宙单位体积的最大熵为S/V=4ρc2/3T(T为物质的绝对温度)。
(41)挠场起因于物体中基本粒子自旋,旋转物体、电磁场及物体几何外形也能产生相应的挠场。挠场以超光速传播。它不仅向未来传播,也向过去传播。挠场具有高度穿透性,并有记忆和滞后效应。
(42)对于解释宇宙中相距遥远的部分显示出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进化模式,以光速的10亿倍传播的挠场的存在是必要的。
(43)所有的物体,从基本粒子到银河都在真空中产生涡旋,这种涡旋是信息的携带者,它们几乎瞬间地联系着物理事件,这就是挠场。
(44)挠场携带的信息以波的形式,而不是以幅度的形式来编码,它与场强无关,即与距离无关,挠场波不随距离而减弱。
(45)挠场波不仅超光速,而且具有持久性,由自旋——挠场相互作用要产生挠量幻象,也就是产生挠场的物体移动位置后,该处仍然存在挠场。
(46)这种幻象和记忆效应,可以用于解释思维记忆,遥视,脑波同步,自发文化联系等许多现象。
(46)大脑神经元产生和接受挠场波,就像在EPR试验中,不仅粒子相互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人类也一样有这种感觉。遥视传递的信息精度不受距离和法拉第屏蔽笼的影响。
(47)有人认为挠场是思维、意识和记忆的物质基础。
(48)根据俄罗斯科学家的物理真空模型,物理真空基元——菲顿具有至少两种准稳态SR和SL,它们可以当作计算机的双稳态元件。菲顿具有普朗克长度数量级的参数:开关时间为10-44s, 尺度为10-33cm。
(49)神经网络与磁性系统有着相似之处。这种每个神经元与许多其它神经元相联系,和在自旋玻璃中每个自旋同时与许多自旋相关的长程作用相类似的相互作用方式,为探明被称为小宇宙的大脑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可能途径。
(50)我们可以把自旋玻璃看作经典自旋客体的系综,这样,自旋玻璃可看作一种能产生挠场的任意空间自旋分布的系统。
(51)这种模型可用于分析大脑中意识的作用。意识产生过程中有相应的自旋结构,并产生一定特征的挠场辐射。类似地,在外来挠场作用下,在大脑中也将产生与某种意识相对应的自旋结构。
(52)思维或意识所用的能量(或信息)载体以非时空特性出现,因此,距离不是一种对传递产生影响的因素。
(53)量子意识研究者利用多维空间、量子非局域性、量子牵连、量子隐形传态和其他量子概念来探索意识与物理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
(54)人类意识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意识潜藏在大脑中并且渗透到周围世界。
(55)欧文-拉兹洛在他的《微漪之塘》一书中写道,宇宙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宇宙范围内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非局域关联。
(56)因此,现在人们可以直觉到宇宙中进化和存在的所有事物和过程的共同波函数——即宇宙波函数。
(57)正如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和核子通过原子的微观波函数而相互关联。
(58)有机体结构中的分子、细胞和器官通过有机体的宏观波函数而相互关联一样。
(58)行星、恒星和天体系统似乎也通过宇宙波函数而相互关联。
(59)通过真空的信息与尺度是无关的。在宇宙的宏观尺度上与在微观和介观尺度上完全相同。这解释了当代宇宙学面临的许多难题。
(60)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胜通过十几年的细致观察和研究发现,水的结晶能反映水所经历的客观环境,能感受语言,文字,人的情感的作用,也就是声音、文字、意念、音乐等,都是带有信息的能量。
(61)受善良、感谢、神圣等词句的影响,水结晶成美丽的图形。在怨恨、痛苦、焦躁等词句的作用下,水结晶成离散丑陋的形状,而且同一意义的不同种语言,形成结构相似的结晶。
(62)挠场计算机操作人员的意识具有特征自旋结构,因而有可能通过挠场,无需连接界面,直接与挠场计算机相互作用。
(63)生物可以通过这种特征自旋结构,比听觉、视觉、触觉更微妙和更直接的方式与宇宙交换信息。
(64)为此,我们是否可以用这一模式来解释为什么许多生物一生下来就有许多功能?
(65)例如,一只蚂蚁,生下来就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要知道这种能力很难用计算机模拟,即使是现代复杂的高速计算机,也难以满足这种要求。
(66)生物的这种天生的生存能力和智力,是由于生物中枢神经系统从宇宙这个巨大的挠场计算机中取得相关的信息而表现出来。
(6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学提供的标准解释是,物种生殖细胞中的遗传密码包含着整个有机体的全部信息。
(68)但是现在的克隆试验证明,仅仅靠生物的体细胞,就可以复制出一个与母体一样的生命,这对传统的遗传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69)另外,生物的再生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70)例如,人手的一个指头在第一个关节以上被切断,而伤口没有用外科手术把皮缝上,手指的顶端便能再生,更奇怪的是重新长出来的手指尖与原来一模一样,甚至再生出个人特征的指纹。
(71)一条变形虫被切下的尾部也能再生出头部。
(72)切断蝾螈的腿,它会长出一条新腿,且被切除的前肢或后肢的细胞的分化不是从伤口附近的一点开始的,而是从另一端开始的。
(73)看来,再生过程是依靠构建有机体的全套信息来进行的,而不是依靠自然选择赐予的和专用细胞的生物化学传递的部分遗传信息来进行的。
(74)自我修复并不一定仅仅依赖于遗传编码的生物化学过程。如果我们假定自我修复利用有机体形态结构的全套信息编码的话,生命机体是如何获得他们的全套形态信息的呢?
(75)宇宙计算机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它存储了无限的信息与编码系统。
(76)生物的系统确定其编码,通过挠场与宇宙计算机相干,从而提取信息进行生命转化。

21世纪是零点能世纪[1]

THE ZERO POINT ENERGY CENTRURY[2]


江兴流[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JIANG Xing-Liu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摘 要】 普朗克在1912年提出了零点能的概念。1916年,W. Nernst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充满零点能的宇宙。在物理学中,零点能是指一个量子物理系统具有的最低可能的能量。当一个真空域的边界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零点能的改变,会导致可观察到的卡西米尔效应。
        21年前,“冷核聚变”研究者观察到许多异常现象,它们不能用已有的核物理理论加以解释,尽管这些现象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着重要前景,但仍然受到主流科技界的排斥。经过“冷核聚变’研究者的长期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冷核聚变”研究的重大意义,有些政府组织意识到这可能是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能源技术,开始积极行动,投入研究经费。
        基于“比费尔德-布朗效应”(Biefeld-Brown Effect)的飘升机(Lifter)是一种只用电能的、没有可动部件的、静音飞行的飞行器。实验证明,它也可以在绝缘油中和真空中运动。它的出现为推进原理的突破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对真空零点能、挠场、卡西米尔效应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冷核聚变”和飘升机现象是零点能的一种表现,对真空零点能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将带来能源和推进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科技界有人提出,21世纪是零点能世纪。

      Abstract The Zero-Point Energy (ZPE) in physics, is the lowest possible energy that a quantum mechanical physical system may have and is the energy of the ground state. The quantum mechanical system that encapsulates this energy is the Zero-Point Field. The variation in Zero-Point Energy as the boundaries of a region of vacuum move leads to the Casimir Effect, which is observable.
        It is well known that phenomena of electrical discharge always bring on transient energy concentration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Highly localized nuclear activation in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and other electrical discharge processes had been observed at many laboratories in worl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ortex dynamics, the strange phenomena of “Cold Fusion”, such as the excess heat, anomalous nuclear transmutation and so forth, are considered to be interpreted by the torsion coherence with the Zero-Point Energy induced by localized intense field emission of micro-protrusion of the cathode, and the dynamic Casimir Effect. A logical extrapolation of this discovery is that the strong force of the nucleus is in fact an ultra-close range Casimir Effect.
        The Lifter using the Biefeld-Brown effect, works without moving parts, flies silently, uses only electrical energy and is able to lift its own weight plus an additional payload. There exist Biefeld-Brown Effect in air, in insulation oil and in high vacuum.
        The Casimir Effect governs interactions of matter with the energy that is present in a vacuum. Success in harnessing this force could someday help researchers to convert energy from quantum vacuum to usable energy of heat, electricity, mechanical energy or other forms of power, and to develop low-friction ballistics and even levitating objects that defy gravity.

        【关键词】 零点能;卡西米尔效应;挠场;比费尔德-布朗效应
        Key words Zero Point Energy; Casimir Effect; Torsion Field; Biefeld-Brown Effect



0  前言


        现代物理要求发展一种能正确描述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这种模型不仅能诠释人所共知的现象,还能预示尚未发现的现象。目前流行的物理模型称作标准模型。该理论基于大爆炸假说,认为在大爆炸的那一瞬间创造出所有的物质、能量和场力,而引力、电磁力与核弱力、核强力是单独的、互不相干的场效应。用主流科学的标准模型无法解释许多基本的自然现象,如:基本粒子的自旋、超流、超导、龙卷风,以及Bifeld-Brown效应、冷核聚变所产生的许多异常效应等,一种新的、更为完善的理论正在探索中。
        零点能(Zero Point Energy, ZPE)驱动粒子运动,粒子运动产生零点能,整个宇宙就是以这种能量自反馈的循环再生形式存在着。所有的物理现象都与真空密切相关,许多与涡旋动力学有关的异常现象,有可能从真空零点能的挠场相干过程中,找到答案。如:湍流形成,陀螺失重,超流和超导,声致发光,电化学异常现象,超快强激光打靶产生高能离子,类星体与超高能宇宙射线,天体抵抗熵增加而形成星系等等。
        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趋势是利用零点能,用微观粒子与宏观真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各种物理现象,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能力,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1  量子真空零点能

        量子理论预示,真空并不是真正一无所有。真空作为虚等离子体,充满时隐时现的粒子和在零线值上涨落的场。在一个电磁场中,虚光子的出现是以量子系统中的能量的微小重整,也即拉摩漂移为标志的。基于此,科学家早就知道,我们地球处在一个高密度的能量的海中,这种能量渗透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因此,通常认为的发电机或电池并不向外电路输出能量,它们只是起到一种通道的作用,它们从周围环境的真空能吸取能量,转换为可应用的能量,输出到外电路各个元件。最近的研究表明,量子真空零点能这一巨大的能量宝库有可能开发为可应用的能源,Haisch等人申请的专利(US 7379286 B2, MAY 27, 2008)就是一例。
        可见的物质和不可见的能量通过涡旋相互联系:就像水中的涡旋,它是水,又不同于周围的水,它对周围的涡旋或水有某种作用力,因此,可以认为涡旋具有基本的物质形态;龙卷风是空气,但它不同于周围的空气。物质粒子产生于真空零点能。但由于有涡旋结构,它又有别于周围的真空零点能。
        卡西米尔力是主导物质和真空中的能量的相互作用的力。在真空中,两块靠得很近的导电平板之间的吸引力——卡西米尔力,可能影响从微机械到自然界的统一场论。人们也在探索用超短程卡西米尔力解释核力的来源。
        真空是宇宙中的基本介质。爱因斯坦在他的《空间的概念》一文中指出:空间是第1位的,物质是第2位的。空间包容了所有的物质。物质是一种以波的形式出现的能量模式。物质量子是物质的建筑砖块,它更多地表现为波的形式而不是粒子的形式。
        中国《科技日报》于2000年4月19日刊登一篇题为《“冷核聚变”与新能源——真空能》的评论性文章。该文简述江兴流提取的真空能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认为真空能的大规模利用为人类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10年过去了,如今这篇文章在互联网上成为关注能源问题的人们的点击率很高的一篇重要文章。江兴流等人撰写的论文《瞬态涡旋动力学与非平衡体系中的异常核现象》已被作为优秀论文收入由路甬祥为编委会主任的《中国科技发展论坛》大型文献中。


2  挠场

        有人提出,涡旋是能量运动的最基本形式。随着对自然界和实验室现象的深入观察,人们发现:涡旋现象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层次,从微观的基本粒子自旋、超导体和超流体中的涡旋点阵、DNA的螺旋结构、宏观的等离子体自收缩、电化学点腐蚀、龙卷风、银河系、类星体、黑洞等都存在涡旋现象,整个宇宙通过旋量守恒而联系在一起。粒子和物质产生的涡旋是信息的携带者,它们几乎瞬间地通过挠场相互作用着。因而有人把涡旋称为宇宙的引擎,它是连接不可见能量和可见物质的桥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能量和物质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振荡频率。调整振荡频率,能量和物质可以互相转换。现实中,许多异常物理现象都与涡旋相关。人们也发现,大量的异常放能和核反应现象不能用现有的4种相互作用加以解释,需要引入挠场(或称自旋场、轴子场、微轻子场)。挠场的研究始于1922年的嘉当理论。在爱因斯坦-嘉当理论中,一切旋转体都产生挠场波,并且通过时空传播。挠场与经典电磁场和引力场不一样。它属于一种尚未清楚了解的基本相互作用,它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高穿透性、记忆和滞后效应、超光速传递和全息特性等,它是物理真空极化的一种表现,具有涡旋拓扑性质。
        近年来,通过对粒子自旋和宏观物体的旋转角动量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对挠场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一理论不仅使我们对提取真空能提供了可能的途径,而且也对量子理论中违反直觉性质的异常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如与量子牵连相关的非定域的许多现象。目前,国外的挠场理论和试验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挠场具有许多独特性质,使它在生物、医疗、新能源、通信、地质、材料、天文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应用。
        挠场的特性:
        (a) 像引力场一样,挠场不会被任何自然物质所屏蔽,即挠场在自然物质中传播不会损失能量。
        (b) 挠场的作用只改变物质的自旋状态。
        (c) 挠场的传播速度至少为光速的109倍。
        (d) 挠场产生轴向加速。
        (e) 挠场源被移走以后,在该地点仍保留着空间自旋结构,即:挠场有滞后效应。在冷核聚变研究中,许多实验室观察到滞后放热(Heat after death)现象,就是例证。
        (f) 挠场是全息的。
        (g) 挠场是思维和意识的物质基础。
        继铜基超导材料之后,日本和中国科学家最近相继报告发现了一类新的高温超导材料——铁基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是指材料在某个相对较高的临界温度,电阻突降至0的现象。1986年,科学家发现了第1种高温超导材料——镧钡铜氧化物。自那以后,铜基超导材料成为全世界物理学家的研究热点。然而直至今日,对于铜基超导材料的高温超导机制,物理学界仍未形成一致看法。这也使得高温超导成为当今凝聚态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因此很多科学家都希望在铜基超导材料以外再找到新的高温超导材料,从而能够使高温超导机制更加明朗。2008年2月,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Hideo Hosono及其同事发现了第1个铁基高温超导材料,在温度为26K时,材料的电阻消失了。2008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报告,氟掺杂镨氧铁砷化合物的高温超导临界温度可达52开尔文(-221.15℃);4月13日,该科研小组又有新发现:氟掺杂钐氧铁砷化合物假如在压力环境下产生作用,其超导临界温度可进一步提升至55开尔文(-218.15℃)。此外,中科院物理所闻海虎领导的科研小组还报告,锶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为25开尔文(-248.15℃)。
        新的铁基超导材料将激发物理学界新一轮的高温超导研究热。
        铁的自旋是控制铁基超导材料许多物理性质的关键因子,如:原子位置、晶胞尺寸、结构相变、晶格震荡等。而粒子的自旋来源于量子真空的零点电磁涨落。自旋极化是挠场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J. E. HIRSCH认为:现有的BCS超导理论,不能解释许多超导现象,更不能预示超导材料,只是一个类似于金融界的“麦道夫”理论一样的大骗局。作者认为:研究超导材料的自旋极化和涡旋点阵,将为我们建立正确的超导理论提供新思路。


3  冷核聚变现象以及物质与能量转换

        从1989年开始的世界范围的“冷核聚变”研究以来,许多研究者,如:伊利诺依大学的G. H. MILEY,北海道大学的T. Mizuno,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江兴流等众多科学工作者发现,在电化学过程产生6~220质量数的反应产物。这些反应产物包括从氢到铅的许多元素,并且新产生元素的同位素分布与天然的同位素大不相同。这些物理现象证明:在化学反应能的激发下,能产生核反应,它们无法用现有的核反应理论解释,对流行的标准模型理论是一种挑战。
        根据《Physics World》报道:最近,日本知名科学家、大阪大学名誉教授Yoshiaki Arata在媒体前公开展示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常温条件下将氘气变成氦,并且产生超常能量。这些实验结果也为其他实验室所重复。他们将氘气压入钯锆氧化物(ZrO2-Pd)后,反应容器的温度上升到70摄氏度,并且长期处于远高于室温的状态达50个小时。据称这些热量便是来自冷核聚变反应。
        动态卡西米尔效应与卡西米尔腔体的几何结构有关——
         可以是放出能量或产生新元素,如:声致发光、各种条件下的“冷核聚变”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
         也可能是吸收能量,使元素发生变化或消失,如:正负电子对在晶体中湮灭,涡流管同时具有的抽真空、制冷和加热功能,以及张裕光发明的集成动量转换器实现尾气微排放等等。
        在美国,被称为“现代达芬奇”的Walter RUSSELL提出生成波(Wave of Creation)理论:一对轴向收缩的螺旋波——
         在两极缠绕成球形,合成为物质;
         在赤道扩张,解开缠绕,回归为能量。
        他认为:核嬗变过程,并不是从一种元素变为另一种元素,而是元素的存在提供了嬗变的条件。由此可知,所有的粒子都可以看成是某种结构的涡旋体。瞬变涡旋提供了元素变化的条件。Walter RUSSELL从实验中观察到,在外加电磁场的作用下,只充有气态14N的真空室中,发生了核嬗变。谱仪分析表明:真空室中,出现大量的元素4He和5Li。此外,Walter RUSSELL在低温条件下通过毛细管效应或改变磁场分布的方法,将氧转化为氮和氢;但他那时还没有认识到量子真空零点能的基本性质,还不能提出动态卡西米尔效应的概念。
        声致发光和声致核反应:声致发光可以用不同极化程度的介质的移动界面之间的量子辐射加以描述。实验表明,其光谱是连续谱,而不是某一元素的特征谱,就像Miley、Mizuno等人观察到的“冷核聚变”实验中出现的、几乎连续的、新产生的6~220质量数的反应产物元素谱。
        生物核嬗变与零点能:2009年3月22日,美国化学学会237次年会的环境化学分会在盐湖城召开。会上,V. VYSOTSKII和A. KORNILOVA系统地介绍了他们及世界其他实验室在生物体系中的核嬗变的研究成果。实验结果表明:研究者观察到Na变成Mg,K变成Ca和Mn变成Fe,并且测量到超常能量的产生。对于生物核嬗变的研究结果,表明了核嬗变现象的普遍性。
        一个异常物理现象的破解,可以动摇一个理论体系,冷核聚变现象的研究正处于这种状况。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低能核反应是存在的,例如:元素的化学态影响该同位素的半衰期;电化学过程中的核现象;高密度电荷团引发的核嬗变;燃烧过程中的核产物;生物体内的核过程等等。德国冯纽曼研究所的杜尔等人用大型计算机计算的结果表明:物质只不过是真空涨落的产物。质子中的3个夸克的总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基于对真空零点能的研究,我们相信:所谓的“冷核聚变”现象是零点能的一种表现。


4  Biefeld-Brown效应与场推进

        20世纪2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Paul Alfred BIEFELD和他的学生Thomas Townsend BROWN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即使是到了现在尚不能完全被理论解释的现象,即在给一个不对称电容器加上高电压时,电容器会产生一种未知的力的作用。这个现象就以这两位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称为Biefeld-Brown效应,我们也可称之为“场推进”。

图1   应用Biefeld-Brown效应的场推进船舶


图2   绝缘油中的Biefeld-Brown效应


        基于Biefeld-Brown效应的世界上第1艘场推进船只,最先出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有关实验室。这种没有螺旋浆、没有喷射推进装置的新型船只静悄悄地在水面航行,船体中包括蓄电池、高压电源、场推进装置、无线电接收器等,总重量为1.5kg,船只的航行方向由地面电磁遥控器控制。这种场推进船舶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17届“冯如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1等奖,并获第10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2等奖。
        基于Biefeld-Brown效应的场推进旋转与飘升演示仪在2007年第8届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获全国高校第8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1等奖。此外,我们还用细丝-薄膜电极旋转结构,在空气中、在绝缘油中和在高真空中观察到Biefeld-Brown效应。而且,在某一特定外加电压条件下,旋转方向会发生突然反转。
        2004年《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March 1, P. 50)中提到科幻小说描述的零点能,可能成为星际航行的关键所在。”,“一些世界级航空公司及美国国防部的有关部门认为零点能将是航空航天运载工具推进方式的下一个突破口。”萨哈洛夫曾提出:引力不是单独的力,引力与真空零点涨落有关。而且,许多科学家认为:物体的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并不是恒定的,它们可以通过调控环境电磁辐射的频率和强度加以改变。电晕放电是一种高频脉冲电磁辐射源,船舶推进过程中,伴随着电晕放电现象。人们正在探索能否用一块两面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金属板,获得单方向的推力。从微观考虑,不同的表面微结构形成的量子腔体,由于吸收或反射真空零点能的不同频段的频率,从而形成产生单向推力。


5  小结

        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来源于零点电磁涨落能,没有任何一个物理体系称得上是孤立体系。低能核反应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体系的温度变化、粒子浓度扩散、生物核嬗变到电化学过程,都存在一定几率的核反应,人为地增强空间场,将促进核嬗变过程。
        能量的最小单位是涡旋,涡旋是联系可见物质和不可见能量的桥梁。所有的物质都由能量汇集而成,而在物理世界中,涡旋不断地积聚、控制或消散能量和质量。源于真空零点能的卡西米尔效应可以解释核力的起因。
        研究流体中的不同尺度和结构的湍流现象,结合零点能、挠场和动态卡西米尔效应,观察湍流的演化过程,将使我们对大自然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零点能及其所涉及的领域是当前科技的制高点,也是新经济的增长点。

        【推荐语】 江兴流教授多年从事量子真空零点能、卡西米尔效应及挠场研究。他是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核心科学家。“冷核聚变”现象是一个跨世纪的科学难题.江兴流教授发现的电解水的尖端涡旋效应,早已被国际上承认是当今冷核聚变的几个有效途径之一。他提出涡旋动力学轴向加速和挠场相干提取零点能的理论模型,解释电化学过程中观察到的异常过热和局域核反应现象,取得重要进展。他致力于用同一理论解释声致发光、电磁场与燃烧过程的相互作用、飞秒强激光打靶产生兆电子伏量级的离子束、龙卷风的巨大升力,以及涡旋类星体的超高能辐射等现象的研究。近年来,他研究场推进现象,并在以Biefeld-Brown效应为基础的场推进飞行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他认为:引力和惯性与真空零点电磁涨落有关。不久的将来,利用真空零点能进行星际航行是有可能的。
        量子真空零点能涉及广阔的科技领域,它是当前科技的制高点之一,也是新经济的增长点。发表本文将会引起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江兴流:量子真空零点能与全息宇宙
量子理论预示,真空中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它在绝对零度条件下仍然存在,称为零点能(Zeropointenergy)。对卡西米尔(Casimir)力(一种由于真空零点电磁涨落产生的作用力)的精确测量,证实了这一物理现象。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为提取零点能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对于真空零点能和挠场(Torsionfield,spinfield)的深入研究,将引起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变革。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与真空相关,引力和惯性来自真空零点涨落,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应考虑零点能和自旋场,因为零点场携带着有意义的信息。

  随着对自然界和实验室现象的深入观察,人们发现涡旋现象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层次,从微观的基本粒子自旋、超导体中的涡旋点阵,到宏观的等离子体加速、电化学点腐蚀、龙卷风、银河系、类星体、黑洞等都存在涡旋现象,整个宇宙通过涡旋而联系在一起。粒子和物质产生的涡旋是信息的携带者,它们几乎瞬间地通过挠场相互作用着。因而有人把涡旋称为宇宙的引擎,它是连接不可见能量和可见物质的桥梁。而且许多异常物理现象都与涡旋相关。人们也发现,大量的异常放能和核反应现象不能用现有的四种相互作用加以解释,需要引入一种新的场,叫做挠场或自旋场。挠场效应属于新的基本相互作用,它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高穿透性、记忆和滞后效应、超光速传递和全息特性等,它是物理真空极化的一种表现,具有涡旋拓扑性质。

  1973年郭汉英等人开始研究引力的规范理论,这是把杨政宁—Mills的规范场方法用于弯曲时空的动力学挠场理论。1974年杨桭宁以积分形式研究了类似的课题,这种积分形式的理论比微分形式的理论包含更多的内容。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出于特殊的考虑,由政府组织进行挠场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已经进行了20余年。虽然仍有很大争议,但许多科学家在不懈的努力中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揭示和阐明了许多用现有理论难以解释的物理和生物领域的现象。挠场研究已经深入到了记忆、思维、意识等领域,并扩展到宇宙的起源、演化过程的研究中。借助于物理研究成果,哲学家提出了广义进化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全息的、隐含暗能量的体系。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他的《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ParticlePhysicsandIntroductiontoFieldtheory)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真空工程(Engineeringthevacuum)的概念,他写道:“用实验的方法改变真空的性质,可以称作真空工程……,如果能真正改变真空,那么我们将发现许多新的,预料不到的现象。”真空作为现代物理的核心结构,研究真空是全面理解各种自然力的一把钥匙。

  现代科学认为真空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真空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有些俄罗斯科学家把这种波包被称为菲顿(Phyton)。菲顿是相互嵌入的,其自旋是反向的,因此整个系统不仅是电中性的,而且自旋和磁矩都获得补偿,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动态量子过程,这种过程的动态能量可以作为工业能源、未来星际航行能源以及家庭生活等诸多领域的能源。量子真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空间,它充满时隐时现的粒子和在零点线值上涨落的能量场。而与这种现象伴生的能量,被称为零点能,也就是说,即使在绝对零度,这种真空活性仍然保持着。其实,早在1891年,科学家忒斯拉(NikolaTesla)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到:几个世纪之后,也许我们可以从宇宙中的任意一点提取能量来驱动我们的机械。用今天的科学语言解释,这种能源就是真空零点能,或称空间能、自由能、宇宙能等。

  传统的观念认为物理真空是一个能量最小的系统,不能从这样一个系统中取出能量。但应该看到的是,物理真空是一个具有强烈波动的动态系统,它可能是一种能源。许多有独特见解的科学家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利用卡西米尔效应作为替代的能源。休斯公司研究室的R.Forword在1984年就提出了利用带电荷薄膜导体内聚现象从真空中提取电能[Phys.Rev.B60,14,740(1984)]。近年来,各种科学杂志和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关于真空零点能的研究,尤其在精确测量卡西米尔效应之后,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向真空索取能量来解除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恶化、能源枯竭、臭氧层减少等严重问题。

  真空中存在电磁零点能,并可以认为零点能起源于宇宙边界条件,或是由组成物质的带电粒子的量子涨落运动产生的。零点能推动粒子运动,粒子运动产生零点能,形成了自生宇宙反馈模式,宇宙的所有物质对真空都是开放的,零点能的涨落可以看作是具有随机状态的经典电磁辐射模式的集合。宇宙电磁涨落的能谱密度分布为:

  其中每个正态模式的平均能量为

  也就是真空中的能量是以分立的互不相干的涨落形式存在。

  关于卡西米尔效应的最新实验结果证明,真空中确实存在零点能。关于零点能的设想来自量子力学的一个著名概念: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该原理指出:不可能同时以较高的精确度得知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时粒子必定仍然在振动;否则,如果粒子完全停下来,那它的动量和位置就可以同时精确的测知,而这是违反测不准原理的。这种粒子在绝对零度时的振动(零点振动)所具有的能量就是零点能。狄拉克(Dirac)从量子场论对真空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把真空比喻为起伏不定的能量之海。J.Wheeler估算出真空的能量密度可高达1095g/cm3。

  有人认为零点能来自所有各种类型的力场,包括电磁场、引力场和核力场,并可以通过几种方式表现出来。一种方式是兰姆位移,即受激原子发出的光的频率的轻微改变;另一种形式是电子和光学仪器中可记录到的一类特殊的不可避免的电平噪声。但是影响最大也最为明显的要算卡西米尔效应。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卡西米尔在理论上计算出两块靠得足够近的金属板之间将会有轻微的相互吸引。原因在于金属板之间的微小距离只允许真空能量中高频电磁成分存在,其它那些较大成分则被金属板挡在外面,因而内外存在着压力差,正是这样的力使得金属板相互靠拢。这也被称为静态卡西米尔效应。尔后,许多物理学家对其进行了实验上的验证。华盛顿大学Lamoreaux在他的学生DevSen协助下,对卡西米尔效应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该测量结果与卡西米尔对这一特殊板间距及几何构形所预测的力相差不超过5%。Lamoreaux在他的实验中,采用镀金石英表面作为他的金属板。另外一块板固定在一个灵敏扭摆的端部。如果该板向着另外一块板移动,则摆就会发生扭转。一台激光器可以以0.01微米的精度测量扭摆的扭转。向一组压电组件施加的一股电流使卡西米尔板移动;而另一电子反馈系统则抵消这一移动,使扭摆保持静止。零点能效应就表现为保持摆的位置所需的电流量的变化。Mohideen等人在加州理工学院作的实验中,在0.1到0.9μm的范围内,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卡西米尔力进行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相差不到1%。《Science》杂志曾载文“TheSubtlePullofEmptiness”(Vol.275,10Jan.1997)称:这是一个让所有教科书都要改写的实验。

  上世纪初,Cartan首先明确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种由自旋角动量密度而产生的场。与此同时,俄罗斯科学家Myshkin也独立地发现由torsion(挠率)导致的长程相互作用场。到了70年代,Hehl、Kibble等论证了挠场的存在。根据Frenet方程,自然界存在两类相互作用:引起轨迹曲率变化的强相互作用和改变轨迹挠率的挠量相互作用。到目前为止,物理学主要研究强相互作用,而对后者研究较少。挠量相互作用是由挠场产生的。有两种挠量:Cartan挠量—取决于四个直线坐标;Ricci挠量--取决于四个直线坐标和六个旋转坐标。物体旋转应用Ricci挠量描述,而不是用Cartan挠量描述。

  近年来,通过对粒子自旋和宏观物体的旋转角动量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对挠场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一理论不仅使我们对提取真空能提供了可能的途径,而且也对量子理论中违反直觉性质的异常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如与量子牵连相关的非定域的许多现象。目前,国外的挠场(torsionfield、spinfield、axionfield)理论和试验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挠场具有许多独特性质,使它在生物、医疗、新能源、通信、地质、材料、天文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应用。

  自旋与电荷、质量等参数一样都是物质特别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电荷和质量分别是电场和磁场在物质(包括物理真空)上的表现,那么自旋可称为自旋场在物质上的表现。挠场的理论工作始于Einstein和Cartan的ECT理论:Einstein的广义相对论描述的时空几何是挠率为零的黎曼几何,即联络是对称的;若要考虑物质的自旋,Cartan认为需引入不为零的挠率张量,Einstein和Cartan进行了这种非对称联络引力理论的研究工作。七十年代后,Hehl、Kibble等人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部分的挠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是由俄罗斯科学家完成的。有些美国科学家认为,他们在挠场研究中大大落后了,就象1957年,美国人看到前苏联卫星上天之后出现的一种技术落后的强烈危机感。1998年在美国成立国际空间科学中心(ISSO),其宗旨主要是从事理论和实验物理的前沿研究,以促进人类对物质和能量基本性质的了解,实现空间推进技术和能量产生的突破,并寻求对人类意识的物理过程更深刻的理解。2000年8月,召开了第一届ISSO挠场研讨会,会上研究了挠场的数学和物理表述,挠场与惯性之间的关系,挠场的实际应用,挠场与量子理论之间的联系等题目。

  挠场的存在已被许多实验事实所证实。与引力场相似,挠场不会被任何自然物质所屏蔽,即挠场在自然物质中传播不会损失能量。粒子和物质产生的涡旋是信息的携带者,它们几乎瞬间地相互作用着,挠场与电磁场和引力场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挠场是轴对称的。此外:

  ·挠场具有全息性质,它使宇宙成为一个整体。

  ·挠场的作用能改变物质的自旋状态。

  ·俄罗斯科学家D.V.Dubrovsky认为挠场的传播速度至少为光速的109倍。

  ·挠场产生轴向加速。

  ·挠场源被移走以后,在该地点仍保留着空间自旋结构,即挠场有滞后效应。

  任何一个自旋的物体都产生挠场。一个永磁体在产生磁场的同时也会产生挠场。人们已经利用各种物质的旋转来产生挠场,如电流、等离子体等。俄罗斯科学家已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挠场发生器(频率、场强、挠场方向均可调)。

  值得注意的是,与涡旋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都没有很好的理论解释。近来,发现超导体中的涡旋点阵具有记忆效应,这也使人想到挠场理论。在我们所做的电解实验结果中,看到了挠场存在的迹象。例如通过辐射自照相法观察到的高度定向的β粒子束;有时,断开电解电源后,仍然能够看到电极尖端处持续出现的气泡,说明该处残留的挠场仍在起作用;许多实验室也观察到停止电解后,会出现持续的放热现象,也可以用挠场理论加以解释。

  俄罗斯物理学家萨哈罗夫最早提出引力不是单独的力,它是由真空电磁涨落引起的一种相互作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H.Puthoff和NingLi相继在Phys.Rev.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关引力是真空零点涨落力和引力屏蔽效应的文章。

  许多物理现象,有可能用挠场的概念加以解释,如:(A)超导超流现象中的涡旋点阵与真空零点能产生的相干效应。(B)“反引力”现象:俄罗斯科学家叶·波德克列特诺夫与意大利科学家乔·莫达内塞联合发表的“冲量重力发生器”论文,文中提到的“重力冲量”应是挠场射束,因为这种射束具有挠场的穿透性、定向准直性和瞬间作用等特点。(C)太阳

  呼应耀斑:2002年10月31日,美国位于墨西哥萨克拉门托的太阳观察站记录到太阳上发生的相距220万千米的呼应耀斑。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我们对挠场效应的思考,也就是挠场的穿透性、定向性和超光速作用可能引发这种呼应耀斑。(D)声致发光与“气泡核聚变”。

  如果零点能可以提取,无疑将是人类所能够利用的最佳能源了。它不但廉价无污染,而且,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目前,尽管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不能从真空中提取能量,但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高级研究所的成员们却坚信宇宙中有“免费的午餐”,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向真空中索取能量。该所所长Puthoff甚至指出:“对于这个领域的狂热分子(比如我们自己),我们认为21世纪可能是零点能的世纪。”

  关于提取零点能的技术问题,伊利诺斯大学电气工程教授麦克莱提出这样一种想法:如果一个空腔的形状与比萨饼相类似,那么空腔的两个宽面的压力由于Casimir效应的压力会使它们互相靠拢,但对窄面的压力会使它们互相分离。可以找到这样的一个不稳定平衡状态:内向和外向的真空压力相同。倘若这个盒子有一个盖子,也就是可以自由移动的一面,当盒子从平衡点向内略微有一个扰动,空腔内的真空压力将减少,盖子将进一步向内收缩;盒子从平衡点向外有一个微扰时,结果相反。如果盒盖上有一个类似于弹簧的装置,使得其回复力正好与盖子运动的方向相反,这样盖子就会往复运动,使得空腔成为一个由Casimir力驱动的微型振荡器。这种方法在理论上行得通,但要在技术上真正实现,却有较大的难度。

  MorayB.King也坚持认为零点能是可以提取的,并在这方面做了长期的研究工作。King的依据主要是普里高津的理论。根据普里高津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自组织效应,从混沌走向有序。在一定条件下,由于挠场相干等原因,可以使随机背景电磁场产生自组织,从而提取零点能。更多的人,从电化学异常、非平衡磁场及引力场的角度出发,探索提取零点能的有效而简单的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主办了一个名为“突破性推进物理”学术研讨会,据与会者说,零点能成了这些探讨何种“突破”的人的中心话题,美国航空航天局甚至制订了详细的研究开发计划。2001年1月20至22日,第一届国际“场推进”会议在英国召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齐聚英国,研究“利用零点能推动宇宙飞船引擎”的可能性,一旦成功,人类将可在太空中自由来去,而且不需要耗费任何燃料,飞行数百年之久也没有问题。2001年6月23日,在瑞士的Weinfelden召开未来能源和引力研究国际会议,200多位科学家讨论了多种新能源和反引力研究的进展。

  美国黑光能源公司R.L.Mills研制的镍/钛电解系统,声称其热效率可达850%,曾吸引到2000万美元的投资。他用新的氢氧化物和聚合态理论解释过量熵的出现,遭到以诺贝尔奖得主P.Anderson等人的反对。由于学术上的争执导致商业利益的损失,引起了法律诉讼。Nature杂志曾以“新氢能挑战怀疑主义(Newformofhydrogenpowerprovokesskepticism)”为标题报道了这件事。由此可见,阐明物理机制,进行科普宣传,得到广泛认同,是重要的。国外有许多学术杂志对零点能进行宣传报道,如JournalofNewEnergy,InfiniteEnergyNewsletter,SpaceEnergyJournal等。

  1998年6月,《Science》杂志曾载文称:对“冷核聚变”类型的装置不怀疑下列事实,多数产生异常能量输出,有的已投入市场,有的已取得专利。

  所有的物理现象都与真空有关,而真空是巨大的能量涨落的海,通过动态卡西米尔效应和挠场相干可以从空间的任何一点提取能量。关于宇宙具有全息性质,量子纠缠和非定域性,以及物质、能量、时空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的认识,使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深化了。

  整个宇宙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全息的、含有隐能量的系统,宇宙每个粒子都相互关联。粒子由涡旋产生,具有挠场性质的涡旋几乎产生瞬间相互作用。可以把宇宙比作一台超级计算机,每个物理体系都有自己的计算机系统,这些物理子系统与宇宙这个超级计算机联系在一起。信息的传递是通过挠场进行的,所以又可称为挠场计算机,它具有自适应、自我进化等特性。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的进展告诉我们,信息在物理系统和物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JohnA.Wheeler认为,物理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物质和能量不过是附属物而已。LeeSmolin提出,最终理论考虑的不是场,不是时空,而应该是物理过程之间的信息交换。

  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探索自然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时空观念。据《老子·自然》篇记载:“老子曰:……天地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对时间空间特性的认识,是古人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也就是说整个宇宙是永恒的相互关联的。迄今为止,现代宇宙学还远远未解决有关宇宙的起源、进化和最终命运的所有问题。被绝大多数宇宙学家所坚持的宇宙的“标准模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开始动摇了。它很难解释许多令人迷惑的天文现象。事实上,宇宙比宇宙学家所认为的要更复杂,更具相干性和整体性。

  在牛顿时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复杂系统只能比喻成钟表机构。现在,科学家往往把许多事物比作计算机。每个体系都有自己的计算机系统,但它们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宇宙这个超级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按统一模式产生、运行。DNA可用数字化描述,人脑意识、记忆过程都存在类似于计算机的处理过程,整个宇宙在不断对它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运算。

  任何物理体系的能量决定了它从一个量子态到另一个量子态的开关速度。所有物理是真空物理。基于真空的信息发射和接受理论,使整个宇宙比爱因斯坦相对论所阐述的情况更加紧密相互关联。

  美国航天局利用一颗卫星---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在过去一年里,经过对太空深处的观察,证明宇宙正在加速扩展,也意味着造成这种加速扩展的唯一力量---“暗能量”的存在。剑桥大学的拉森比教授认为,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它将改变我们对宇宙的看法。人们设想各种“暗能量”的形式:扩张宇宙场,“精质能”(Quintessence),真空能等。一般认为,宇宙中,同时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但马克吉尔大学的M.Svac认为,在一个完全透明的宇宙中,存在看不见的“暗物质”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科学家们能够更精确的模拟复杂现象,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从研究自然界最简单的物质转为研究自然界中最复杂的体系——宇宙。十年前MIT的TomasoToffoli就已经成功的将高级细胞自动处理机用特殊设计的硬件置入PC机,使得电脑能够进行快速而详细的动画模拟,并且坚信在原理上,电脑能够模拟任何真实的生命,进而可以模拟整个宇宙,在某种意义上,宇宙是一个超级计算系统。

  对于宇宙是计算机,有许多反对观点,其中最主要的两个观点,一是目前计算机还远未达到能够完全模拟生物,甚至于最简单的生物-蚯蚓。但是如果构想这样一个计算机,它有无限的存储记忆能力和充足的时间,就可以模拟任何物理实体。另一个是,物理规律是可逆的,而计算机却不是可逆的。根据运行一个计算所需的最小能量与信息的损失量直接相关原理,Bennet和Fredkin同时设计了一个没有信息丢失的计算方案,基于这种方案设计的计算机是可逆的,并且能够完成任何一个普通计算机所能做的一切。可逆计算机虽然目前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但是这种思想将是革命性的。这两个问题的成功解决,基本上清除了宇宙是计算机在理论上的障碍。

  根据计算机的先驱者之一AlanTuring的观点,所有普通计算机在功能上是等效的,那么如果宇宙是计算机的话,它必然能模拟宇宙中的任何事物。这就意味着计算机最终会具备模拟人类的意识、思维等的能力。事实上宇宙这个超级计算机不能与现在使用的普通计算机进行简单类比,因为宇宙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全息的含有隐能量的系统,宇宙有着超强的计算能力。正如伽利略所说的那样,大自然这本书是由数学语言写成的,整个物理世界都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宇宙当然也按数学规律运行。

  最近SethLloyd对宇宙的计算能力作了详细描述,认为所有的物理体系都记录和处理信息,物理规律决定了物理体系能够记录的信息量及完成基本逻辑运算的数量,而宇宙的最

  大逻辑运算数目在于计算爱因斯坦的E=mc2公式所得的总能量。对于一个物理体系,不同的终极组成部分或不同的最深层次结构,有不同的终极信息容量和不同的热力学熵。在电磁相互作用的物理框架下,宇宙计算速度的物理极限取决于光速c,量子尺度?和引力常数G。若宇宙由物质为主导,则可以算出宇宙完成逻辑运算的次数:

  Nc≈ρc5t4/?

  假定宇宙的物质密度为ρ=10-27kg/m3,t=1010yr,则宇宙每秒可能完成的逻辑运算数(ops)约为Nc≈10120ops。

  为了计算宇宙所记录的比特数,需要知道它的最大熵,对于以物质为主导的宇宙其最大熵可以由转换所有物资为辐射而得到。

  宇宙的体积V=c3t3,c为光速,t为宇宙的年龄。单位体积的能量为ρc2。单位体积的最大熵为S/V=4ρc2/3T,T为物质的绝对温度。

  在宇宙整体体积内的熵),e为在温度T下,有效的无质量颗粒的种类,ne为每个物种有效自由度的数目。

  如果只考虑物质、能量两种自由度,宇宙所能记录的比特数为:

  如果对宇宙应用Bekenstein限制和全息原理,就意味着应该把引力自由度也考虑进去,则宇宙所记录的比特数大约为,式中,=1.616x10-33cm是普朗克长度,=5.391x10-44s是普朗克时间,恰好等于宇宙完成基本运算的最大数。而所有人类制造的计算机,在最近两年中所能完成的最大运算数大约为1031ops,所记录的比特数大约为1021bit,这与宇宙的计算能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换言之,如果认为宇宙在进行着运算,这种运算是由中子、质子、电子和光子等这些基本粒子按具体物理规律进行的,因此它大多是按照自我动态演化进行,只有一小部分是在进行着传统的数字运算。

  如果对宇宙计算机的结构进行类似于现有计算机式的剖析,那些具体的物理规律及数学规则就是宇宙这个超级计算机的部分软件。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包括地球上的智慧生命——人类,都是这个超级计算机的元器件,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具有自适应能力微型小计算机,这些微型小计算机组成互联网,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自我进化,并且与宇宙这个超级计算机交换信息,而传递信息的纽带除了电磁场、引力场、强核力场和弱核力场之外还有第五种场——挠场。挠场起因于物体中基本粒子自旋,旋转物体、电磁场及物体几何外形也能产生相应的挠场。挠场以超光速传播。D.Reed认为,它不仅向未来传播,也向过去传播。挠场具有高度穿透性,并有记忆和滞后效应。对于解释宇宙中相距遥远的部分显示出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进化模式,以光速的10亿倍(如果俄罗斯人的挠场理论是正确的)传播的挠场的存在是必要的。

  所有的物体,从基本粒子到银河都在真空中产生涡旋,这种涡旋是信息的携带者,它们几乎瞬间地联系着物理事件,这就是挠场。I.Sidorov指出,挠场携带的信息以波的形式,而不是以幅度的形式来编码,它与场强无关,即与距离无关,挠场波不随距离而减弱。挠场波不仅超光速,而且具有持久性,由自旋——挠场相互作用要产生挠量幻象,也就是产生挠场的物体移动位置后,该处仍然存在挠场。这种幻象和记忆效应,可以用于解释思维记忆,遥视,脑波同步,自发文化联系等许多现象。大脑神经元产生和接受挠场波,就像在EPR试验中,不仅粒子相互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人类也一样有这种感觉。斯坦福研究所H.E.Puthoff等人所作的“遥视”实验(“Informationtransmissionunderconditionsofsensoryshielding,”Nature,Vol.252,pp.602,Oct.18,1974)结果表明,遥视传递的信息精度不受距离和法拉第屏蔽笼的影响。有人认为挠场是思维、意识和记忆的物质基础。

  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有不同的分离的量子态数目,如果一个粒子从一个量子态转移到另外一个量子态,它就像在一个计算机中从一个特殊态(例如“1”)转向另一个特殊态(例如“0”)。根据俄罗斯科学家的物理真空模型,物理真空基元——菲顿(Phyton)具有至少两种准稳态SR和SL,它们可以当作计算机的双稳态元件。菲顿具有普朗克长度数量级的参数:开关时间为10-44s,尺度为10-33cm。基于这种元件的计算机设计,将是对现有计算机的重大突破。当然,这需要克服许多科学和工程上的障碍。物理真空提供了设计挠场计算机的物质基础。人们可以对一个物理真空区进行编程。可能的挠场计算机模式有:静态体系、动态体系和自适应体系,后两种体系是现有计算机不可能实现的。这种以物理真空为基础的计算机需要有特殊的人机对话方式,这要考虑挠场的生物效应。

  W.Little指出神经网络与磁性系统有着相似之处。J.Hopfield认为,这种具有对称关系的网络等效于自旋玻璃(SpinGlasses)。这种每个神经元与许多其它神经元相联系,和在自旋玻璃中每个自旋同时与许多自旋相关的长程作用相类似的相互作用方式,为探明被称为小宇宙的大脑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可能途径。

  我们可以把自旋玻璃看作经典自旋客体的系综,这样,自旋玻璃可看作一种能产生挠场的任意空间自旋分布的系统。这种模型可用于分析大脑中意识的作用。意识产生过程中有相应的自旋结构,并产生一定特征的挠场辐射。类似地,在外来挠场作用下,在大脑中也将产生与某种意识相对应的自旋结构。

  由上所述,我们有可能用物理真空极化态的概念描述思维和意识。

  思维或意识所用的能量(或信息)载体以非时空特性出现,因此,距离不是一种对传递产生影响的因素。“智能宇宙”是思维层次所需的信息源,这种信息源可以通过合适的编码和程序进行链接。人脑是一个有几百万个同时一道工作的处理器系统,这种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式可用于模拟电子智慧的产生。量子意识研究者利用多维空间、量子非局域性、量子牵连、量子隐形传态和其他量子概念来探索意识与物理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意识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意识潜藏在大脑中并且渗透到周围世界。

  欧文·拉兹洛在他的“微漪之塘”(广义进化研究丛书,闵家胤主编)一书中写道,宇宙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宇宙范围内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非局域关联。因此,现在人们可以直觉到宇宙中进化和存在的所有事物和过程的共同波函数——即“宇宙波函数”。正如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和核子通过原子的微观波函数而相互关联;有机体结构中的分子、细胞和器官通过有机体的宏观波函数而相互关联一样,行星、恒星和天体系统似乎也通过宇宙波函数而相互关联。这就是指,通过真空的信息与尺度是无关的;在宇宙的宏观尺度上与在微观和介观尺度上完全相同。这解释了当代宇宙学面临的许多难题。

  最近,国际国内媒体广泛报道,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胜通过十几年的细致观察和研究发现,水的结晶能反映水所经历的客观环境,能感受语言,文字,人的情感的作用,也就是声音,文字,意念,音乐等,都是带有信息的能量。受善良,感谢,神圣等词句的影响,水结晶成美丽的图形;在怨恨,痛苦,焦躁等词句的作用下,水结晶成离散丑陋的形状,而且同一意义的不同种语言,形成结构相似的结晶.因此,人们应从不同层次研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问题;研究中国气功医学的科学内涵.

  挠场计算机操作人员的意识具有特征自旋结构,因而有可能通过挠场,无需连接界面,直接与挠场计算机相互作用。生物可以通过这种特征自旋结构,比听觉、视觉、触觉更微妙和更直接的方式与宇宙交换信息。为此,我们是否可以用这一模式来解释为什么许多生物一生下来就有许多功能?例如,一只蚂蚁,生下来就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要知道这种能力很难用计算机模拟,即使是现代复杂的高速计算机,也难以满足这种要求。生物的这种天生的生存能力和智力是否由于生物中枢神经系统从宇宙这个巨大的挠场计算机中取得相关的信息而表现出来?

  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的证据证明各种文化之间有相类似的连接通道。具有显著相似性的仿制品由相互间不可能存在任何传统联系方式的不同文化制造出来,在广阔的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古代人制造出非常类似现代的整套工具和人工制品。这种自发文化联系现象,是否可用宇宙计算机互联网加以解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学提供的标准解释是,物种生殖细胞中的遗传密码包含着整个有机体的全部信息,但是现在的克隆试验证明,仅仅靠生物的体细胞,就可以复制出一个与母体一样的生命,这对传统的遗传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另外,生物的再生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例如,人手的一个指头在第一个关节以上被切断,而伤口没有用外科手术把皮缝上,手指的顶端便能再生,更奇怪的是重新长出来的手指尖与原来一模一样,甚至再生出个人特征的指纹。一条变形虫被切下的尾部也能再生出头部;切断蝾螈的腿,它会长出一条新腿,且被切除的前肢或后肢的细胞的分化不是从伤口附近的一点开始的,而是从另一端开始的。看来,再生过程是依靠构建有机体的全套信息来进行的,而不是依靠自然选择赐予的和专用细胞的生物化学传递的部分遗传信息来进行的。自我修复并不一定仅仅依赖于遗传编码的生物化学过程。如果我们假定自我修复利用有机体形态结构的全套信息编码的话,生命机体是如何获得他们的全套形态信息的呢?宇宙计算机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它存储了无限的信息与编码系统。生物的系统确定其编码,通过挠场与宇宙计算机相干,从而提取信息进行生命转化。精微的生命能量包含不同频率的挠场波。生物从宇宙计算机存储系统中获取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信息通过呼吸、进食等方式从宇宙中获得相应能量。

  编码系统的挠场波与物体之间的双向转换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数学上的抽象,它也与生物的行为有关。生物体与真空波之间的相互转换通过特定的编码从宇宙计算机中存取信息。这里的编码与傅立叶变换相似,从时空区域转换到分光光谱区,或从分光光谱区转换到时空区域,其变换形式保持相同。

  现在正进行的科学革命比哥白尼时代和爱因斯坦发起的革命更迅速、更深入、更广泛,它的特点就是把在自然界和试验室发现的异常现象纳入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中,从而建立一种解释许多异常现象的新模式。

  随着量子非定域性、量子牵连、量子隐形转态等量子概念和现象的不断深入研究,具有动态模式和自适应模式的量子计算机将应运而生,到那时我们对宇宙是一台超级挠场计算机的理解将迈向新的高度,我们对生命现象和人类大脑的功能的认识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