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甲骨文的启发—传说中的历史意义—上古数理一统意象的关键—龟霹雳火76228767 2018-05-12 11:12:17

甲骨文-龟


这就是甲骨文的龟,样子太可爱了!我小时候能画成这样,就算厉害了。这简笔画,概括性极强。有梵高和齐白石大师的韵味。
而且古人很厉害,懂现代CAD制图的规则了,有俯视图,有侧视图。而且下面这只龟是顺时针旋转90度的侧视图。这龟这样站着或者趴着,是否也有寓意呢?

现在我们翻译这甲骨文,用一个简化字的“龟”字来注解,但是,这古人的这种站立的龟如果还有表意,那这信息就会丢失了。这需看原版全图,并且连贯上下文文意才能确定是否还有它意。
从甲骨文的实物证据来看,一些字的笔画(画的构件)特殊的方向变化,是有含义的。因为这是画字,是一个完整的意向表达,而并不一定是现在理解的字的用法。
例如以后会谈到“卜”这个字,甲骨文中,这卜字的一点是有方向性变化的一个短线指示。按现代地图方向,有一点半钟方向,有三点钟方向,有四点半钟方向,还有七点半钟方向、十点半钟方向的。这种现象甚至出现在同一片甲骨中,这明显是有特殊喻意的,否则书写者将这一点统一写在竖的右侧向下,从书写习惯考虑,更顺手,更简单。弄个在竖左侧十点半钟方向的,从书写、刻画上就很别扭。既然别扭都要这么干,那就可能要表达一种意思。可是我们现在都简单翻译成一个“卜”字,如何懂得古人说什么?
关于这一点,下文再聊。今天重点说龟的象。以后慢慢谈上古其他热词。


如果按现代数学方法搜索上古热词,上古最关键的两个动物性的词是:龙、龟;最关键的两个字是卜、贞;使用最多的是天干、地支。还有其他热点。这学习才开始,不急。

先简单说说龙,我在前面有单独的一篇写龙。
龙已有足够的考古发现,从众多的考古挖掘的玉龙器件到甲骨文字,龙之意象,自古有之。对于墓葬发现的龙象的学术争议,不参与,我又不是考古的。

甲骨文-龙


有人用古代七星与甲骨文的龙字的象一一对应,而且对应的很准确,研究的很有见地。这也凸显上古对天文学这种崇拜和重视。龙子,实际就是天之子的喻意,这龙是意向化的天的图腾,这么解,很合理。

那么这个龟的意象是什么?
在古代,龟与龙同样神圣。龙是天之意象,龟是天理的意象表达。
因为有了龟这个意象,天地一统的古代数理一统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
古代传说跟龟有关的有几处:
一、龟腿撑天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怕天塌下来,用神龟四腿把天支撑。这实际是一种喻意。上古的天圆,实际想象的是半球体。地方,实际想象的是方形,不见得是正方形,正方形是理想化的简化模式。因为这就是古人看到的天地。
但是古人也在想一个严肃的几何问题,这半球和这正方,如何无缝衔接?这个几何问题现在被数学证伪,不成立。但是古人在试图解决这问题。
东方的古人用数理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了河图、洛书,这样就含糊地将天地这个半球体用5衔接,就数理解决一统了,也就不考虑漏炁了。这我在前文解释了河图、洛书的几何及代数意义。至此以后,东方古人重点研究数理大一统的图符表达,并重点发展数理的理。这种数理文化在古代被上升为古代哲学、宗教,直到新文化运动开始将其在哲学上打倒,数理文化也就进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个系统了。
而西方,为了这个半球与方的衔接问题,开始研究几何,直到近代被欧拉证伪。也就把古希腊、古罗马的尺规三大问题全部证伪了,数理一统中数的一统努力,从古埃及形成锥体的胡夫金字塔开始(其之前的金字塔是棱锥体)至欧拉,也就宣告破灭。其中古代的数理文化在其后衍生出两个分支,一个是几大宗教,一个是隐秘的数理文化,这种双重文化影响西方,影响至今。
我前面写了一个古人的亭子的图纸问题,实际亭子的四根柱子,就是这神龟的四条腿的意向。
为了确保这个半球结构不漏炁,还稳当,还得漂亮,东方数理表达才有河图、洛书一统的努力。至产生周易、太极、五行,已形成完整古代数理文化体系。
神龟这四条腿,解决的是在这个一统文化体系还未完善前的把天支撑住的问题,要不这天塌了,或者空间不够,这事关古人考虑的人类生存空间问题。天塌了的意象就是共工撞倒不周山,也就龟的一腿,结果天漏了,发生大洪水。这才有大禹治水。这就是上古传说。大洪水这个现在基本看有这史实,那原因当时的人只能说是天漏水了。谁惹祸呢?共工这个神仙发威,人间遭殃了。这就是古代记录历史的方法。
所以,神龟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是神圣的。

二、伏羲养白龟,推衍先天八卦。
这个传说的喻意来源在哪?
龟的仿生学。龟解决了天圆地方还不漏炁的问题。
龟壳是半球形的,龟腹是不太方的方形。这龟就是缩微版的古人的天地。它能活着,就说明这天地可以不漏炁的,可以有人类的生存空间了。
龟另外一个特点与河图相似,背部鳞片通常是三层“循环”,这和河图的循环表达同理。另外,第二层鳞片是12个左右,第三层是24个左右,这两数字,都是古代最关键的数理表达数字。东方的12个时辰等于西方的24小时,这来自于龟的意向表达,也就是古代数理文化的表达。而十二,中国产生于有天干地支的年代,甲骨文已经明确使用天干地支纪年系统。西方的24,在西方的江恩轮中轮图表产生的年代才有,大约是古希腊时期。被用到24个地球的国际时区,已经是近代的事情了。这实际都是古代数理,来自于这个乌龟的启发。
另外,龟每片鳞片中的圆环的自相似,被东方的后人忽视了。这就是分形几何。西方十九世纪末拣起来,二十世纪成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分形数学。而中国古人在20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只剩下了分形意象的文字表达,却无人再关注这个分形的数学意义了。
而先天八卦是有明确的分形几何表达意图的,昨天我已经写了。
很奇妙的一个事情,第一个表达分形的是十九世纪末的德国数学家,画的跟八卦似的。写辩证唯物主义的是德国人马克思。写相对论的是曾经的德籍的犹太人爱因斯坦。

我在前文用太极解释了虫洞,用伏羲八卦解释了西方最初的第一个分形,用阴爻的缝解释了量子理论基础两象并存的问题。德国人在十九世纪末是否重点研究过东方的古代数理文化呢?
这是上古数理一统意象的关键-龟(之一),这龟还没聊完呢,明天待续。。。。。。
敬请关注作者,故事多多,不关注,你看不着的。很多已经写过的,关注了,你就看着方便了,要不找不着的。本文作者急需关注,申请头条原创作者。
声明:本人所有《甲骨文的启发》《国学溯源之旅》两文的连载在头条上属于草稿首发,都是原创,欢迎头条转发,并注明霹雳火作者本人和文章出处。严禁其他网站恶意转载。由于其后将大幅删改方能入书,还望盗版者高抬贵手,放仁兄一码。谢谢。

甲骨文的启发—伏羲推衍出来先天八卦的目的原创 霹雳火76228767 2018-06-25 09:22:20
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其他记载:《史记·夏本纪》、《尚书·虞书·益稷》、《孟子·膝文公上》、《吕氏春秋》、《华阳国志·巴志》、《庄子·天下篇》。
我们先按照西方的逻辑考虑,《圣经》中记载了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西方认为这是历史,一直在找这个诺亚方舟,有的还号称在土耳其的阿格里 (Agri)山上发现了方舟的踪迹,但至今未被证实。
那么,中国古代这些书中同时记载的大禹的故事,这是一项有组织、有规划、有奖罚、有后勤补给、涉及地域广泛的有古代官方记载的大型群体工程项目。鉴于大禹治水号称13年,那么这个工程项目本身就已经意味着西方所说的国家组织的意义了。


大禹所在朝代是虞朝古埃及几十年几十万人建一个金字塔,这在西方就是国家意义的行动。
中国古代这项历时超过13年的大型项目(大禹父子连续治水),就不是国家组织的了?夏朝之前的朝代称为虞朝,仅仅是需要考古的实物证据再佐证一下组织性的问题。
但是,西方个别在考古界不见经传的人为了稿费和论文混点钱花,就像现在一些人以为网文可以发财的心态一样,就不承认中国的夏朝。居然中国人也有些人也就信了,还帮着喧嚣。祖宗能不生气吗?这才有中国考古界的夏商周的断代工程,已经完工。当然你若了解,那些论文至少够看几年的。之后也就闭嘴了。
实际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很简单,拼爹,拼祖宗。看谁的历史更长的意思。


即便不承认夏朝的外国人,也不是说夏不存在,而是说夏的朝作为国家这种体制没有证据。国家体制形成之前,是氏族部落意义的分散的体制,那么夏朝是否达到了一种统一性的国家体制呢?
欧洲古代(例如古希腊)是城邦制,一个城邦周边就是一个国家,所以欧洲的国家都不是很大。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仗的导火索是:
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也就是欧洲贵族亲戚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战争。有空看一下战国的三家分晋,那是战国的开端。
因此在西方人的文化底蕴中,中国上古那么遥远的年代,如何能形成体制性的国家?存在一点质疑。质疑中国古代夏朝这个国家的整体协调运作能力和国家政体的组织能力,如此而已。治水这么大的事情都做了,还质疑什么?
大禹治水涉及的一个工程技术问题

也就是组织者的工程安排。不能是几十万人扎堆在一起,这工作效率会有问题。那么指挥治水,需要有组织安排和工程部署之类的。
这就需要语言表达能力了。例如,大禹会说:“你带两万人去东北方向,把那的堰塞湖打开;你带五万人去东南方向,把那的堵塞打开。我在正东方向向前推进。”等等。
如果当时的文明,不具有这种表达能力,这个工程无法实现。
古代数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当时,各地来的人,语言有差异,文字有差异,表达理解起来就还有差异。而且由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问题,很多人并不具备写字能力。这件事情,直到中国解放以后,依然还有很多人不认字,不会写字。这才有了现代的普及性教育,基本解决这个问题。
不会写字,不代表不会说话,不理解说话,也并未耽误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但是,对于现代的工业化大生产,这就是一个严重的基本问题。就像一个技术员,不会看图纸,这活没法干。大型项目的知识的复杂性现在增加了。现在很多大工程,都是古人无法想象的。
那么,大禹治水当时的指挥是很艰难的,需要比比划划、写写画画等等方式辅助,才能完成指挥工作。这在上古代,这都是部落首领或者巫干的工作。
也就是需要一个简单、简洁、完整、覆盖面较大、易于被没有文化的普通人接受的一个模型来简化所有(当时认知的知识架构)这些表达工作,这也就是古代数理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动机。


也就是当时的无论什么事情,都用这个模型来解读就可以了。这个基本要求,现在能做到吗?做不到。因为现在认知的范围已经太大,太不统一了。而当时的知识总量,存在可以粗略形成数理大一统的基本条件。而完成这项伟大文化工程的,不是伏羲一个人。伏羲是继往开来的开端,一个里程碑,一个中转点。
无论河图、洛书的产生,还是仓颉造字(第一次有记载的统一文字活动),这都是知识储备的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伏羲推衍出先天八卦,这才形成了真正的古代数理大一统思想的结果。这个最初结果,从数理角度出发,并不圆满。古人知道这个数理问题。这才有后来的周公修改后天八卦,著易经。孔子修书,增十翼,老子的太极以及并行存世的五行之间的相互兼容过程。
古代数理思想的前世今生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真正形成古代数理大一统的只有一个数理模型,也就是伏羲的量子化的一,并不是他的先天八卦。
如果你线性思维方式考虑这个一,那么你的思维能力还不及周朝的老子和孔子。因为他两的后世演绎,已经是基于量子化的一了。
对于这个一的任何内容的增加,都会使大一统数理模型的覆盖性、数学死角出现数学性的问题。而伏羲量子化的一不存在这个数学问题。它本身就是模糊的、兼容的,但是你又看得见,看得清。基于这种不准确的根本定义,形成整体框架的准确表达。
古人明白这一点,所以才有伏羲一画开天地的评价。


至于《易经》后世被奉为大道、普世真理之类的,这是儒教吹牛而已。如果周易能数理性的一统,那还要五行、太极干什么?最起码现代的数学就不干。“你用易经解释一下随机性和混沌性试试。”
后世的曾国藩说了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半部哪去了?他给扔了,扬弃了。
也就是随着自然科学体系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物理的发展,人类知识体系的内容在不断的增加,古代大一统数理模型却在走下坡路,因为其能够覆盖解读的范围在降低。每个领域,现在都需要自己专业性的更精准的表达了。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周易等数理思想,它们的人文性由于覆盖面较大,历史、人文经验丰富,符合本土民情,依然还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意义。甚至对于西方的唯心哲学,由于中国古代的这些人文思想总体来说具有社会意义、群体意义的倾向性,依然存在人文领先的优势。
古代的数理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累过程

中国古代,由于儒家上升为类似儒教意义的独尊儒术,导致了数理文化压制自然科学(理科)的问题。
西方人从古代直至现在还在追求这个东西,这并无可厚非。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知识体系在发展,这是一个间接的促进作用。
就像牛顿曾经偷摸搞的古代炼金术现在实际已经算成功了,基于主动移动原子中的电子,已经算可以点石成金了。就是成本太大,这种设备比金子贵多了。但是,在整个研究所谓的炼金术过程中,刺激了科技的发展。
文化继往开来的发展更有利于节省社会总成本;而另起炉灶的发展,社会总成本会更大一些。
被夸张放大的美国科技美国100年前的知识体系出现爆炸式增长,这个开端应该从牛顿、笛卡尔、欧拉算起,100年前仅仅是基于美国发了战争财之后的一个文化加速增长期而已。
二战之后,美国不仅获得了军事武器这个经济增长点,同时获得了全世界最先进的一批知识人才。美国之后的成功炒作,以及其经济发展为其带来的光环,非理性地扩大了这个文化增长的效应。
同期自主研发的前苏联一度与其形成科技的抗衡,后被星球大战计划拖垮经济,才一蹶不振。
中国也在最艰难的经济时期,自主努力了十年,研究出原子弹、卫星。也就是这个所谓的科技文化差异,也就是十年。但美国利用成功的炒作把这种科技差异放大到似乎不可追赶。现在,这个神话的泡沫也被中国高速发展的科技所刺破了。


一好百好带来的文化冲击过去的百年,美国最亮眼的是经济和军事,并不是文化。而如今,经济出现问题,军事已经不再是遥遥领先。如果一国总统代表这个国家的文化倾向和综合整体文化素质,那美国现在都不如非洲了。
但是,一好百好这种简单思维,无形中放大了美国的光环。这也造成了西方唯心文化和宗教文化对中国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现代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研究先秦文化研究先秦这一段被历史长河淡化的文化,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研究古人的数理文化形成的过程,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古人,了解我们的文化底蕴的渊源,也就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的来源。
明天开始说伏羲先天八卦能解读什么?大禹治水遇到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数理方法被简化解决?
学以致用。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数理文化,对我们现代人,还有什么启发呢?
待续。。。。。。

甲骨文的启发—古代的数理大一统转换成数学题是什么原创 霹雳火76228767 2018-08-07 09:16:01
从天圆地方到画圆为方中国古代的数理大一统实际是几道数学题组成的,这样才能描述其兼容性和一统性。
上古时期,天圆地方,这是各自表达。河图、洛书并未做到数学一统,但分别提出了一统的模型和关键的中心数字--五。成为未来数理一统的关键纽带。
(河图数学上用数理方法搞了一点鬼。西方人明白这个数学的简单问题,但是西方人不批河图的原因在于,如果批倒批臭河图,西方近代好不容易攀上的数理祖宗金字塔就不成立了。因为河图、金字塔同一数理。而且,批倒河图没有用,还有洛书是绝对数学正确的。所以只能在夏朝上做点文章。)
之后,基于对于π和圆的代数、几何性质的不了解,有了化圆为方或者画方为圆的概念。圆方兄式样的铜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古人说的做人的外圆内方,也是这种思想的表达。古希腊时期西方开始明确这个问题。
而且,古人认为这是成功的一统式的转化。当然,从数学角度而言,即便忽略小数点,这种转化依然很别扭,且不成立。也就是2如何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转化为3的问题,或者说圆的周长绝对性地等于正方的周长这个问题。
古人可以用绳子摆出来一个圆,同时用这根绳子再摆出一个方来,所以古人认为这是可以相等的。
几千年后,数学证伪了这个问题,也就是直到欧拉的时代,π被证明是一个超越数,也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意味着,从数学角度而言,圆与方的分别数学表达,不能绝对性的代数相等。这相当于否定了画圆为方这种古代数理一统方式的数学可能性。
当然,人文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把π保留小数点后几位,四舍五入,这事就解决了。从人文角度考虑,就别跟数学家一样,一根筋的证明π无限不循环。讲道理用不着这么数学复杂。所以古人的人文探索还有意义。
但是古人的绳子办法成立,古人基于这个基础,构建了数理大一统人文表达体系。


古代关键循环数字的兼容2代数性的和3互相转换这个问题到伏羲时期,被人文性地解决。采用的非字非数,即字即数的卦爻方式。实际伏羲八卦起到的作用是兼容了2与3同时使用的表达。也就是解决了先前的数理表达问题。同时,一的表达兼容了量子化的表达意味。古人的一即是最简单的数量,又是最小的分形,同时它还是一个整体的意思。一画开天地,这是一语多关式样的兼容性表达。所以中国人很容易理解量子这个奇妙的东西。
这种方法,同时有效地兼容了8的表达。但是这种兼容,对于解决所有的古人认为的关键循环数字,并不圆满。
之后需要解决的就是几分法的兼容问题。古人当时存在几个关键的循环概念,发现最早的就是60和12和365,之后是5,再之后是8,再之后是48-55,在之后是7和10等等。那么需要用一个数理模型,解决这些关键循环数字的表达。
这样八卦被推衍为64卦。实际就是平方放大,或者说是八卦两两互换的结果居然是平方放大。这个转换过程,没有任何数学错误。
64卦兼容了2、3、6、8、64。周文王系统地整理完成了这个工作。这种方法并未圆满地解决5、7、48、365等一系列的古代关键数字的准确数学表达问题。
这样又出现五行(后被医术重点使用)、七星(被天文、道教重点使用)的模型来弥补这个数理缺陷。而对于48、50(大衍之数)、55(河洛之数)、144(坤数)、256(阳数)等等这些古人认为的关键数字,孔子通过增《十翼》,基于周易、河图、洛书基础解决了大部分的数理性的表达。
孔子使用的是对原始的简化的数理模型增加数理逻辑的补充方法,这一方面扩大了原始数理模型的兼容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方法被后世衍生、乱用,不管什么数字都通过所谓的数学或者数理逻辑往里面补充,就导致了后世打着数理幌子,不注重数学的问题更加严重。
例如季节的四季变成五季,音乐的七音变成五音,地支的12凑数成5n。在不使用小数点这个前提下,数学被秒杀!这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数理变得更加的不数学,不讲理,讲歪理。而数学的道理被人文性地彻底的压制。


古代的数理大一统都兼容了什么?什么是数理兼容?数理兼容也就是利用一个数学模型,可以简化地用特殊位置的数字,表达一系列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文表达。
这是出于古人解读意义的人文需求。要给一个事物的特征一个人文性的表达方法。
而这种思路走上极端,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几个:
1、能数学性的兼容的,这扩大了原始数理模型的兼容性;不能数学性的兼容的,用数理,也就是用不讲数学道理的不讲理方式愣塞进去。
2、随着数学的发展,一些数字被认为是重要的。那么就想办法塞进这个数理模型中,这个过程就不管讲理还是不讲理了,反正塞进去之后,再用人文的方法想法去圆。圆的不好的,就跟你瞪眼睛,就这么定了。
3、把解读方法当预测方法使用。所谓的特殊数字,往往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些有特征性的数字。也就是数理模型能够解读一些数学的特征点。而这些特征点被反向逻辑利用为预测点,这就是古代迷信产生的数理逻辑和方法。假如48有用,那么在48未出现之前,预测肯定会出现48,这有蒙对的概率。因为同样级别的特征点可能就几个,例如90、120、144等。对于蒙正的案例,大肆鼓吹其预测性;对于蒙错的案例,湮灭!这就是古人的预测。
4、不管有道理还是没有道理地兼容进去的内容多了,就开始指点人生,指点世界,指点道理了。数理文化本身是出于对现象的数学模拟而产生的一些道理,但是它摇身一变,变成了道理本身,世界需要按着它运转才行。这也就成了宗教、迷信、玄学了。
以上这些问题,现在的西方数理文化中普遍存在,若需根除,只能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用证据说话,用实践说话。
而西方人,刚刚从宗教意识中觉醒100年左右,面对中国古代的数理文化,发现这东西太好玩了,也就玩了起来,并犯了和古人一样的数理文化错误。而这些错误,又被一些人错误地当先进的东西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流回的中国,很蒙人,很唬人。
中国用了100年去清除古代数理文化带来的流毒问题和不良的文化影响,并不好清除。现在又涌进来西方的数理文化流毒并被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是先进的,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吹嘘为先进的,文化这事情由此变得更复杂。


弦理论与五行假设这个世界可以用无数的自然数来数学表达,或者说各种图形来数学表达,那么具有特征性的数字和图形有几种?这就是数理大一统的基本问题。要求模型尽量简单,禁止使用小数点!
西方近代发现了60多个基本粒子以后,觉得这种表达太复杂。因此利用拓扑数学方法,又找出了五个基础的数学模型,来表达这60多个基本粒子的特征,可是总表达的不圆满。
实际这就相当于五行对应64卦严禁使用小数出现的问题。但是西方人心虚地先号称看到了物理大一统的希望,并未敢说数理大一统了。因为如果谁敢号称数理大一统了,数学家肯定不干,这会把数学这个大厦颠覆!这就是西方的理论物理假说弦理论。
现在回到古代这道数学题上。


基于八卦,古人认定8就是全部了。那么这道数学题也就是变成了如果能同时表达1n、2n、3n、4n、5n、6n、7n、8n的代数题。1n,很特殊,没有自身特征。而且,古代1即是数字本身,同时它兼容了其他意义。如基本、全部、分形子特征等等。
这道数学题有问题吗?有!除了1n,剩下七个数列的表达并未表达所有的自然数。这也是西方古代从希腊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关注质数问题的原因。如果用奇数和偶数表达所有的自然数,这事就是简单的阴阳道理,但是2n能够表达所有的偶数,而奇数和质数成为数理大一统模型的噩梦。如何全覆盖?使用的非1奇数越多,覆盖面越大,但是就是无法全覆盖。
古人忽略了或者忽视、省略了这个不能全覆盖的问题,上题由此去掉2n以后的偶数,因为2n可以表达全部偶数,那么剩下1n、3n、5n、7n四个。也就是既要保持每个数列的特征性同时,又要保证有限范围的“全覆盖”,3n、5n、7n不能覆盖的数字,都用1n解决,也就是1n解决那个头疼的质数问题。那么所有的数字也就是需要用五种特征数列表达。这就是五行大一统数理模型数理一统的根本原理。
弦理论那么碰巧地就五种弦,是否出自这个数学原理,西方人并未告诉我们。但是五行告诉了我们这种方法的数学缺陷。
西方古人用几何方法试图解决这道题,基于欧几里得平面的最小的有面积的形状是三角形,接着是正方形。这也就是金字塔数理原理,而西方使用的限定范围不是8,是12而已。所以7、11、13成为西方古代数理的神秘数字。要想简化,只能单独表达。西方人单独研究7,成为圣经数字。把13定为邪恶数字,(12进制的13等于八进制的9),而11成为共济会的神秘数字。因此西方古代的金字塔数理总是需要除以2。
西方基于12这个范围,并没有完成古代的数理大一统愿望。五行超前了。古代的金字塔数理仅仅兼容表达了3n、4n、12n而已。用除以2牵强地增加了2n这个关键,覆盖所有自然数的一半。
而五行象西方现代的弦理论一样,可以牵强地解释为完成了古代数理一统的这道数学题!当然,前提条件是不能较真!质数如何特征性地解决表达问题这事先放下。最大的质数到底有没有,是多少?数学家依然脑袋疼,不知道。
待续。。。。。。
为了画五行的波图,今天先明确一下古人数理大一统的数学要求以及这个过程中简化或省略了什么!
。。。。。。

甲骨文的启发—东方曾经超前的数学,在哪里开始落后了霹雳火76228767 2018-06-01 09:52:49
数学的西学东渐
从《尚书》的记载我们知道,当时已经知道一年是365天多一点,并进行了相对准确的表达。而且当时有河图、洛书。
之后的《周髀算经》数学并不差,尚有超前部分。
再之后“独尊儒术”,数学被压制。但是唐朝还印有各种数学书,虽未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未见落后。
直到明末,数学依然有几十万字的大篇幅著述。可惜这书并未被纪晓岚收进《四库全书》。全书并不全,是有目的的收集、销毁。我在前文中说过。
“明末清初的梅文鼎著有《方程论》1672年,在挖掘中国古算法同时,潜心研究《几何原本》等西算书籍,著有《中西算学通》26种数学书。介绍了西方写算方法、纳皮尔算筹和伽利略比例规,讨论了正多面体、三角学、弧、圆柱、球台、球扇形等立体关系。”
这应该是最早的对西方数学的明确研究记载。从太极图一直维持在二维平面这个现象来看,西方古希腊的立体几何方面的几何内容在明末开始被研究。
这时候数学依然不见落后,因为自古希腊、古罗马之后,西方的数学也一度因宗教文化的压制而导致停滞不前,直到产生牛顿、笛卡尔、欧拉这几个人的时期,才被接续发展。这个时间也就是明末清初。
明安图,清朝,其《律历渊源》是天文算法的巨著;对正弦、余弦有深入研究,发明四种换算算法。他所发现的无穷极数和收敛极数的数学思想,是在世界数学史上一次较早的记录,与欧拉差不多同一时期。
项明达,《象数一原》,论述了三角函数幂级数展开方式问题。重点研究弧与弦的关系。并算出椭圆周长公式。书稿毁于战乱。

这写的啥?



也就是这个时期,数学依然处于东西方pk的阶段。
“明确将阿拉伯数字的使用作为教学用书是由登州文会馆创办人狄考文编写《笔算数学》,于1875年第一次出版。它最早将阿拉伯数字和现代四则运算符号引入中国。也是从1872年至20世纪初的三十年间中国唯一一部通用教科书。”
这里的最早可以理解为公开进行教育的最早。之前的研究时间并未计算在内。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教育教材而已。由于古代的书写方式是纵排、从右向左写,这本书还解决了这种书写方式衔接转换的问题。这才有现在我们习惯的数学表达方式。
这以前的数字表达往往是半白半古,数字要么使用繁体汉字,要么使用易数。

严复



也就是清朝末期已经有开明的儒生意识到数学的落后,开始研究西方近代的数学,例如严复等,他还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
数字一样走的是简化道路,阿拉伯数字在产生后的1000年左右,开始世界普及了。简单表达是其最关键的要素。
这时候中国开始有阿拉伯数字的0了,这很重要。因为这以前用无表达这个0或不表达。而无在金文中的本意并不无。
这以前,易数、数术、数学的高端部分,都是极少的人掌握,直到解放后才有数学的普及性教育,数学也开始普及。普及的方式,直接使用了西式的数学方式。虽然普及数学教育了,但是,现代人大多数人的数学水平还不如明末清朝的这几位大师,大学以上教育可看懂这几个人的书。而大学教育,并不是普及教育。

这东西据说可简单了



相对于现代的高等数学,对于很多人来讲,依然是数学的愚昧无知。这话说的有点损,但这是现实。
在网上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谈相对论、量子力学以上的内容的,例如黑洞、虫洞、平行空间等等,收视率颇高。这一方面说明普通人的求知的欲望;但另一方面,网上谈这种东西的水平,普遍太差,而且非常不专业,内容重点落在唯心臆想的表达上,以及对西方数理文化的舔臭脚。这与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唯心信仰的影响有关,这种垃圾文化和思想随着西方数学的东渐被一起涌入。
给这种垃圾文点赞,还吹捧,除了更说明了数学的无知以外,还代表了潜意识层面的不唯物。这些理论物理假说有现实的物理证据吗?相对论领先了,不代表虫洞现在已经是现实了,那不过是数学计算结果的一种推想,用太极鱼眼一样可以推想出来!我前文已经介绍了,差点被封杀,被从轻处理,不予推荐。
这又侧面说明我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不了解了。太极成迷信了?那虫洞就真理了?这就不免太幼稚了。说明两头你都不懂。西方数学没学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给丢了。道教和道学是两回事的!教不谈,学却是文化底蕴方面的。
例如西方物理界吹捧的大爆炸,仅仅是因为上帝创世纪的第一件事是要有光,这样物理和宗教就相安无事了。这就是文化底蕴的现实影响。你信老天爷的,就可以反对大爆炸,因为这没物理观测证据,你说的一样无法证伪。大爆炸,这不是真理,仅仅是西方物理学家拍宗教马屁给的一个数学猜想。至今还跟物理没半毛钱关系。哈勃看到距离计算奇点几亿光年的地方就睁眼瞎了,这才是物理观测事实。观测不到的地方,你可以随便想,随便扒虾,就看谁能吹了。似乎扒虾这方面,西方人还是比较擅长,仅仅是因为中国民科普遍噤声,不给机会说话而已。


数学的重要差距在二战开始
二战之后,美国聚集了全球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等等,这也导致了在这个时期,美国的数学水平高速发展。
数学高速发展之后,就跟人一样,开始翘尾巴。西方的数学就跟当年的儒教一样,也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最尖端的数学现在在研究玄学的命题,就跟当年儒教认为易经是大道真理一样的幼稚。
我承认易经的伟大,它数理中的数的这个部分,一直扛到西方上世纪,它的粗略计算才被西方的精确数学表达所代替。而一些现代人还不懂这个,还拿易经当大道真理呢。你这就很不唯物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当洲际导弹是用周易数理算的吗?现在再用数学pk一下,你还懂吗?不管是周易的数还是西方的数学,懂哪个吧?如果不懂,就少说话吧。万一外国人看了你的大道真理,还以为中国人还处在蒙昧的年代呢,你这就耽误事了。把周易吹上天的,真懂周易吗?庙会上挂个幌,算个卦,也算祖宗给留个饭碗吧。网络可是世界连通的,丢人最好在家里就行了。
扬弃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好好理解一下这几个字吧。你当封建垃圾还会满天飞吗?笑话!
周易的理现在依然领先西方的唯心,因为周易很长一段的历史任务就是压制老子的唯心思想,抓住唯心的软肋,就没给唯心在中国发展的机会。老子的唯心太超前了,西方至今还未理解老子的真正唯心表达。


唯心的软肋有几个,儒家都找到了。压制的非常成功。
1、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儒家重视家国天下这种群体性,对于个体性采取反省、压制、甚至为仁义而牺牲的态度。
2、动物性与非动物性的关系:儒教构建的道德文化,有历史糟粕,例如三从四德之类,但是儒教强调了文明的本质是与动物本性的远离。
3、共同认知或者说共同价值观与唯心的“我以为”的关系:个体的意志和构想让位于共同认知
4、远离玄学,远离鬼神:敬鬼神而远之。这使中国古代文化在2000年前开始,远离宗教文化,进入数理文化时代。为唯物主义在中国扎根奠定了文化底蕴的基础。而西方至今还处在数理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磨合期内,数高明了一点点,但是数永远代替不了文化。因为人的意识如果用数学表达,是混沌、随机数学体系,线性拟合部分只有在群体意义上的拟合有一定的概率性意义,这就是古代周易研究的。
而儒教的问题,民国的时候就开始清算了,剩下儒家文化中积极有益的一部分进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层面。传统文化是合理的交融,并不是儒家一家。
把近百年的数学赶上,你还有啥不文化自信的呢?文化不就文理两科嘛!文科中国弄得超前太多了,这让西方人情何以堪。
你不懂高等数学,并不代表中国的数学界最近的发展。多年前华罗庚算的数学又有几人真正懂呢?要不我总说文化不够,得学,在中国不敢当文化人啊。不懂得太多了。
明天再聊,待续。。。。。。

甲骨文的启发—五行数理系统表达的阻尼、短板、放大、连锁效应原创 霹雳火76228767 2018-08-02 08:38:08
衰竭的阻尼振荡

阻尼振荡



学过数学波的,研究电子的,都知道这种普通的阻尼振荡。

三明治定理



1830年有拉格朗日提出来这个衰竭的极限挤压的抛物线算法,被称为三明治定理。
我们会奇妙的发现衰竭的阻尼浪与这个抛物线的交点都在平方附近。这随便的一句话,却是古人大一统数理的关键。曲率、平方因此被数理一统,或者说平方序列的点在一条特殊的抛物线上。这么说可能不太理解。那么八卦变成周易是平方吧?周易的一种表达方式中的极限点和八卦的极限点在同一条特殊的曲率抛物线上,这么说能理解吗?古人没这个定理,分别表达而已。
想研究数学的,这些东西都知道;不想研究数学的,知道这几句话就够用了。
这些东西十九世纪初被西方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中国古代数理文化研究阻尼振荡中国什么时候研究这种阻尼衰竭波动的呢?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中国古代这个阻尼振荡有特殊性,三而竭。这是先秦的文章。后来衍生出一句成语,事不过三。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这三在古代有时候是实数,有时候是虚数。这两处,是实数还是虚数呢?出于表达简化,通常被当实数用了。由于这是古代数理文化介入人文的简化表达,这说明古人知道这种数学表达状态。而且,古人似乎表达的是虚数概念,这不是现代数学的虚数、无理数,这个古代所谓的虚数是讲理的,仅仅是这个数不是确切的数、准确的数的意思。
在前面分析阴爻的缝到底有多宽的一文中,这种无限向下分形结构,在一定数据范围实际也可以等同地被用衰竭阻尼波近似地描述出来。数学上不是等同,但是数理上差不多就行,不管这细节。这也是古代数理为求大一统在数学方面上使用的一种含糊方法。
伏羲先天八卦阴爻中间那个缝的数,后人给丢了


一个正常的标准波形,在面对传播介质阻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这种阻尼现象。
古代还有哪处体现出对这种衰竭波的表达呢?
五行!
五行表达的衰竭波或者说阻尼振荡

五行



我们先不看内部,只看外面的圈,现在以图为起始点,土金水木火土,这样循环一圈,都是生。
土生金后,金再生水,以此类推,也就是原初土传导给金的生的力量或者说能量,再回到土的时候,还有吗?不能再有了,否则就成永动机了。
如果用数字表达,土传给金的能量是四个单位,金传给水的能量是三个单位,水传给木的是二个单位,木传给火的是一个单位,火传给土的是0个单位。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虚拟数学表达。
也就是原初的土传给金的最大能量是四个单位。而且逐渐成衰减状态。每经过一个环节有消耗,这个道理可以想出来,不用数学。
拟人化表达一下,土吃了5个馒头,传给金的能量也就是最多四个馒头的,以此类推。
阻尼振荡,这样也就出来了。
五行模型的系统平衡条件对于水而言,它接收金的四个馒头,接收土的三个馒头,接收火二个馒头,接收木一个馒头,自己有五个馒头的能量,那么水实际拥有15个馒头的能量。
同样在这个系统中,土也同理是拥有15个馒头的能量,而土克水,这样水也就是达到一种阴阳平衡的动态状态。
这个系统中,五个要素,都因为这种动态的相生相克而达到阴阳平和。
也就是在原始每个要素都可以正常得到五个馒头的情况下,整个体系达到平衡。

太极平衡态



五行系统的连锁能量下降机制现在假设土出了问题,其他没问题,它原始只获得了四个馒头的能量了,那么整个体系中,土拥有的能量是14。
而这一个要素微小的减一的变化,导致的结果是,所有五个要素的能量必须都下降1,才能达到整个系统的再平衡。而这种平衡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系统的能量由原来的15*5=75,变成14*5=70;
这涉及现代表达的三个效应:木桶效应,最短的短板,代表整体特征;连锁效应,随时间,为达到新平衡,全部减一;放大效应,减1被放大为减5。
这些东西都外国人现代的表达方式,都是所谓近百年的“发现和发明”,而中国2000年前的一个五行,这事都说明白了。真是他们的发明创造吗?
这个例子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金。以后随着时间的进程,全部四个其他要素受到影响,达到新平衡。这种总能量降低的平衡,也就是非正常状态。数理表达就是出现病态。
反之,如果土多吃了一个馒头,吃了6个,一样会导致整个系统必须配合提高能量,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变成16*5=80;系统变胖才能建立新平衡,如果哪个要素跟不上,新平衡建立不起来,相克力量大一,一样会出现问题。
这个系统模型不允许五个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出现能量太多的摄入,也不允许能量太少的摄入,也不允许不平衡态的存在,这三种被古代数理描述为病态。
因此基于这种数学拟合表达,原始的每个要素设置为5是合理的。系统的平衡态是75。
当然,这是整数的标准态的一种数学拟合描述表达,这个数字可以再推敲,但是总体规律是这个样子。古人当时的数学能力,能做到这种理解。
今天说的字数不多,但是内涵多了一点,先消化消化吧,明天待续。。。。。。
今天这是基于古人数学能力的考虑的表达,如果古人数学能力再高一些呢?例如搞一搞力的分解,会怎么样呢?明天再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