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甲骨文的启发—难于数学准确表达的伏羲的一原创 霹雳火76228767 2018-06-23 09:15:46
有些漫长的铺垫用数学方法表达中国古代的数理文化,这才算正式开头,前面写了至少90多篇文章,仅仅算一个基础的铺垫。
关于河图洛书,没有必要进行复杂的解释,当时的文明不具备太复杂思考的能力,直白的意图表达就足够了。在前文中已经探讨了其基本来源,和简单的数学表达,这已经足够了。至于后人为其锦上添花、为其脸上贴金,这是数理文化特殊具有的兼容功能。
如果一个模型具有一定的数学合理性,那么,向里面增加内容,仅仅是一种小小的数学技巧而已。至于你迷信这些东西,那也随便了,至少这是祖宗的东西,就像迷信龙、迷信盘古、迷信周易,这至少还不会造成文化底蕴的冲突。但是迷信外来文化,又不懂本土文化,这个文化底蕴的冲突就会演变成一种现实的矛盾,这就有些复杂。
外来优秀的文化部分,是需要学习的。但优秀的区分标准是什么?这如何说清,区分清楚?把所有文化缕一遍,这工作就太大了。一般都是追星族似的追捧,但是这里面的东西就不全是优秀的了。
文化不管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还是西方帝国的更替,是一直在默默地向前发展的。优秀的内容必然逐渐被有识之士认可,之后逐渐代替落后的文化,而发展之路又总是崎岖不平的。
崎岖不平,是汉语词汇,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解释为形容道路高低不平。这是明显的三维数学表达。而这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四维了。清朝人在描述四维的状态,问题在于现代的你懂四维了吗?


老子阴阳一体的表达: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中国古代,例如唐朝的衣服,飘飘洒洒,很唯美的感觉,但是后来战乱多了,就改成小衣襟紧打扮了,跑着方便,打架方便。这是一种着装的文化的变迁。彰显实用主义。
和平时期,服装的装饰就变得装饰性多了,样式多了,基本功用性在退化。例如现在的女仕的漏洞裤,按赵丽蓉老师的话,”这也没遮着啊。“这就是装饰性达到极致,以丑为美的一种表现。这种东西,必将昙花一现,过些年也就过去了。
这来源于美国曾经的嬉皮士文化,现在美国也不嬉皮士了。嬉皮士文化这种非主流文化一度因为其与主流文化的另类,而在美国流行了一下,因为当然人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好了,什么叫美了。过了那个经济发展阶段这些东西也就过去了。
西方人还是足够无聊八卦的,正正经经地研究过经济发展期和经济危机期与女人裙子长短的关系,居然是有反向线性关系的。着装居然和经济、文化都是有关联的。
西方雕塑家罗丹说过:“罗丹曾说“在艺术里人们必须克服某一点,人需要有勇气,丑的也必须创造的。””丑也是美的一种。“罗丹的《老妓》,没有去选择雕塑年轻女子的美丽躯体而是选择了一个老去的妓女,一具“肉体受着垂死痛苦”的躯体,但就是从这样一具丑陋的肉体中,我们的心灵却获得了不同于美所带来的震撼,看到生命的本质。”
我不明白宣扬、转载这种文章的人的目的是什么?要说明变丑是需要勇气的,还是要有敢于面对丑的勇气。丑也是一种美,那么假设美用温度计的100度来形容,丑应该是多少?正常逻辑是负100度。这样就可以用负100的美来形容丑了?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这漏洞裤是美吗?是优秀的文化吗?为什么会流行呢?罗丹是不是《老子》看多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老子的阴阳一体文化把罗丹绕进去了。
实际上老子说的是西方人理解的这意思吗?不是。这是西方二分法思维下的阴阳区分,加上了度的这种动态的概念的表达。而从伏羲对地平线的量子化理解解读方式来说,这种表达实际是一种劝告。都以为美的,就是美吗?换成现代语言就是流行的就是最好的吗?
这是一种哲学性的思考而已。没有肯定性,没有否定性,因为阴、阳;美、丑在思维中是可以互换的。而最终问题的答案是读这句话的人自己考虑的。这句话换成”天下皆知丑之为丑,斯恶已“一样成立。阴阳一旦颠倒成立,美丑也就不分了。
老子知道当时的文字表意功能的含糊没法表达这么复杂的逻辑思想,只好说唏嘘了。自己悟吧。结果后人就悟出来不同的表达。


思维逻辑的维度这是西方的哲学、迷信、宗教使用的维度方法,仅仅简单说一下。在这种情况下,维这个词实际是另一增加个因素的意思。这并不是一根筋的数学维的表达,是古代数理文化意义的。
伏羲建立了初始的一的概念,这很重要。到老子的年代,已经被老子基本明确的表达出来了伏羲的动态、量子化思想。但是,如果你的思维层次或者说思维方法是不同的,也就是思考方式是简单的一维的二分法、一维的动态表达(度),还是二维的俯瞰一维或者俯瞰一维的动态,或者是阴阳量子化的表达,这同样的一句话,解读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你认识的维度越高,增加的因素越多,理解的就会越全面一些。这也是西方古典数理迷信使用数学维度表达的方法。也就是哲学、宗教、迷信维使用维度表达的一种方法。
当使用无限维、很多维的时候,就会陷入不可验证或不可知,就是玄学、宗教、迷信意义了。西方的理论物理假说已经进入这种数学维度,表现出不可验证,不可知的问题。将数学表达物质化,这是东、西方古代数理文化共同使用的方法。


外国人的“我以为”的就对吗?因此对伏羲的一的理解,对于中国古代的古人的这种表达,要有全面的认识。例如地平线的可有可无的这种表达,地平线是分界线,这个分界线在头脑中有,现实中实际是不存在的。这是天的边缘、地的边缘呢?不能用现代对天地的理解来衡量古人的这种东西,古人的认识是基于当时的可见可观察。这些东西进入文化里,才有古代数理文化的产生。只有这样理解,你才可以理解中国古人的量子化表达。
至于量子这个词,据说又是西方人发明的。中国古人没用量子这个词,但是把意思该说的都说了。
昨天有篇文章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不免哈哈。西方所谓的哲学实际就是西方古代数理文化的一个发展分支而已。就算学哲学的,哲学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西方人自己都在争执这个不准确的概念,并未定义准确。
毛主席说过:“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五八零页。
现在是经济战中,未来千年也许是文化战。 从鸦片战争以后,文化就已经在交织了,算战吗?中国人对战的理解太深刻了。
那么,外国人如果说我们没有哲学,那么基本就确认肯定有;外国人说中国人没信仰,那么就意味着肯定有;外国人说中国没有夏朝,那这事基本就是肯定了夏朝的存在,羡慕嫉妒恨嘛;外国人说这东西好,那你就得琢磨琢磨这东西有什么问题了。他忽悠这东西好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骗点经济利益,还是另有图谋呢?这才是中国的阴阳一体的传统文化。
现代一些小孩子、还有网络文章,动不动就外国人说了怎么怎么滴,之后就疯了似的捧臭脚,这明显是把外国人这个概念当宗教了。有脑袋没有啊?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学习不是这样的。


数学化的解读伏羲的一伏羲的一,实际就是古人数理文化的道,古人道的全部,同时又是一,又是阳爻,又是地平线。一是古代数理大一统思想的大一统的概念。后来的细化,清楚了一些东西同时,又丢了一些东西,弥补了一些东西,增加了一些东西,这是古代数理方法的必然。
伏羲当时并没有建立后来纷繁复杂的文化系统,但是由于他这种系统化概念的建立,才会产生后来的这种古代数理文化。
至殷商的甲骨文,还没有明确卦爻的名称,周朝掩盖掉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发现甲骨这事是随机性的。只要有一处出现卦爻准确的、明确的名称,就可证伪这种猜测。
那么,有关伏羲先天八卦的解读,实际是周文王帮助整理汇总表达出来的。而在没有卦爻名称的前提下,卦爻通过意象的表达进行口口相传的传承,整体的思路是可传承的。这甲骨文是可以证明的,都会用,在用。
因此,对于伏羲一的理解,实际是包含后人对其的补充和演化的,但这一切,基于伏羲的一画开天地,他开的是中国古代数理文化的天地。
伏羲原始的一,说得清楚吗?只有研究到这种程度,你才发现老子写《老子》的时候,对于文字的不能准确表达的忧虑和利用。
伏羲的一就是如此的唏嘘,但是你又仿佛懂了。
未来在使用伏羲的一的时候,是基于不同前提假设的,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伏羲的一能产生古代那么多种不同的表达。用二进制表达周易为什么是很落后的一种方法,把原始意图都给丢了。


明天开始说阴爻,并不是说二,也不是说0。说二、说0是需要写到老子的时候再说。
对于不是以研究、敬畏、尊敬祖先的口气进行回复、评论的,一律拉黑,懒得与你计较。我不信教,但信教似的,敬畏祖先的智慧,这没问题的。

甲骨文的启发—伏羲八卦中的量子化表达—先从“一”说起(二)原创 霹雳火76228767 2018-06-18 16:38:29
两个没有准确答案的唯心问题昨天连载谈了两个半截的问题,伏羲的“地平线算天还是算地呢?”“地平线到底多粗或者有多细呢?”这实际是两个没有准确答案的唯心问题,基于你的心,可以产生不同的答案。基于你对世界的理解,可以产生具有不同层次文化内容的答案。
例如,你懂高等物理,那么你可以说地平线是普朗克长度的尺度,意思很微小。但如果有人抬杠,那是比普朗克长度还小的不是0的尺寸,你也没办法。因为唯心问题,都有无数个唯心的解。当然,不懂高等物理,我说那地平线同时是天,同时是地,给你大谈阴阳文化道理,也可以。你一样没法否定。
这两个问题,或者像我以前文章中提到的伏羲八卦的阴爻的中间的缝到底有多宽的问题一样,都是量子概念意义的。国学溯源之旅—伏羲先天八卦中阴爻的“缝”到底有多宽?(一)

伏羲量子二分集--分形数学的鼻祖-你可以和100年前的三分康托集比较一下



并不糊涂的古人中国古人的逻辑是:这属于无聊,吃饱撑的,用着可用就行了,管它是啥;所以中国古人的人文里面对于生活有种难得糊涂的大度,不斤斤计较。这实际是一个很好的人文倾向。但是这种思路做起买卖来,短期会吃亏,但只要你坚持下去了,长期会受益。
中国古人在这方面的超前意识,可能是很多中国人自己都没有在意或者注意的,特别是重文轻理的封建王朝,几乎将这些东西都丢的差不多了。
我在讲甲骨文的时候,特别讲了龟在殷商时期的重要性。我们奇妙的发现,甲骨文的龟字居然是标准的俯视图和侧视图两种,而且是严格的投影画法。很少有人在意这种表达。这种表达在当时的先进性在哪里呢?
甲骨文的启发—传说中的历史意义—上古数理一统意象的关键—龟
甲骨文的启发—上古数理一统意象的关键—龟(二)
甲骨文的启发—上古数理一统意象的关键—龟(三)



第一:古人的降维表达意识降低维度表达,这是现代图纸使用的方法。而甲骨文的龟,地平线为一的思路,这是最初的思维方法。
我们现在使用CAD的规则制作三维图纸的二维视图,遵照的就是甲骨文“龟”的方案,可是,现在我们使用的西方制定的图纸标准。在这方面,我们丧失了制定标准的话语权。以至于你并不知道中国古人懂这东西。
鲁班用一把鲁班尺,解决了千年不倒的各种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和测量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留下具体画图纸的规矩。榫卯结构大多是言传身教,现代人用cad将榫卯结构的图纸补充画完整了,甚至还有动态的。可是这东西已经被钢筋混凝土代替的差不多要失传了。


龟的写法是三维向二维的投影转化,而地平线的表达居然是三维用一维表达,这就是现在西方说的降低维度(降维)表达;或者反过来说,用低维度表达高维度的事情。
我就纳闷?为什么说维度是西方人的发明呢?一帮中国人,中国的一些顶尖的学者也这么哄哄,传统文化真是丢的太多了!降维表达,这东西明显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这里的逻辑千万理解清楚,后来的古人有些是稀里糊涂的也就算了,现代人应该清楚。否则后续文章讲解太极的数的时候,你会被维度搞蒙的。我用太极解释虫洞,结果就有人受不了刺激了。不过你懂太极的数理,还是懂虫洞怎么来的,都不懂,这才是受刺激的主要原因。我只能帮你暴力的脱脱敏,迅速解决西方人说的心理疾病问题。这就暴力脱敏法。我说的实际已经够客气,够委婉了。
甲骨文的启发—国学老师用太极讲虫洞,上一堂物理课会怎么样呢?
第二、分形维度表达分形维这个词是西方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明的,也就几十年的事情。现在接触的人并不多。至少高中数学课本不会有。这东西真西方人发明的?
中国古人从来没用维度或者维这个词,但是基于唯心的臆想,把无限分形维都说清楚了。周易、五行、太极这三种数理文化都做到了这一点。当然,起源在河图和洛书,中转在伏羲的先天八卦。
伏羲的先天八卦用现代西方的分形数学表达,那只能定义为伏羲量子二分分形集才确切。那你说这分形哪来的吧。德国人100多年前才有分形的三分康托集,而且并无量子化表达功能。
第三、这种数理文化的发展

太极虫洞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栽柳柳成荫。
中国古代的这些类似玄学的东西,在中国古代数理文化中,并演绎表达。历史变迁,这些东西已经变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却不想在西方却开出花来。
你以为西方至今依然不能物理证实的数学模型十一维时空是什么发明吗?你以为西方的宇宙大霹雳26维解读是什么发明吗?那就错了。不过是西方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玄学数理部分的西式的表达而已。尽管其中有数学错误,但是为什么物理学家还喜欢这么折腾?因为西方的数理文化依然单薄,还没有能力代替宗教文化。而这件事情在古代中国,伏羲开的头,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就解决完了。大约已经过去3000多年了。
西方的理论物理假说如此不争气,借用玄学方法,最终也就是和宗教文化互相综合了。奇点大爆炸理论就是宗教文化与理论物理假说文化的一个综合性理论。这样宗教文化和数理文化两家都很happy,也就相安无事了。谁还有心思管科学不科学,证实不证实的问题了。先对付用着吧。过一天是一天吧。但是中国的唯物物理学家不干,在没有切实证据之前,并不承认,也并不否定,你不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嘛。先放那凉快着。
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诠释以及平行空间解读,也是没有物理证据证实的,而且酷似中国古代的王阳明的心学,但是这并不影响量子卫星的上天和使用,因为量子纠缠是已经证实的。中国人理解量子不费劲,不像西方人发现量子,诧异得很,让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都因为不能和相对论一统而遗憾终生。中国人有地平线的思路在那,头脑思维模式中早就有量子化了。
第四、画图纸的透视方法

清明上河图局部



画图纸的透视方法采用的是数学的重新定义方法,并没有采用西式的点透视,也没有采用中式的散点透视。也就是45度的斜线并定义为直角的表达。这是夹角坐标系的一种使用方法。使用惯了直角坐标系的数学表达,很少有人在意牛顿当年不仅弄了一个极坐标系,还弄了一个夹角坐标系。这个cad图纸,使用的是特殊定义的夹角坐标系。在几何中的立体几何中,也采用这种制图方式。
而甲骨文的龟,是这种方式的最初的直接表达。甲骨文的龟,没有受到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的这种后世产生的思维影响,而是直接俯瞰、侧视的表达。和图纸的原理一样。
后世画图纸的方式来自于中国画《清明上河图》一样的启发,采用的散点透视的方法。这与西方油画的点透视不同。可以形容为坐在马车上,不断巡游的点透视图的组合。因此中国画在表现大型题材如万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这种题材的时候,才能犹如俯瞰的视角一样,纵观千里。这种视角,在西方称为上帝的视角。而东方的上帝的视角,居然也是坐着马车移动的,这用西方话表达是又增加了一维的运动的表达。增加了画面表现的一个维度。
因此中国山水画大气,而西方的人物、山水、小气。就像一个人用照相机在一个位置拍下来的效果,这不是夸他画的像,而是说他的油画与中国画相比,缺少了一个维度的表达。直到梵高把鼻子眼睛嘴不正经画,才增补了这个维度。但是由于依然是点透视,人也就没形状了。不免东施效颦,但是西方人认为这已经是进步了。
这叫增加维度表达,或者说增加表达维度,或者说这是动态的静态表达方法。三维的动态表达就是四维,你知道“动态”这两个字在说什么吗?相对论的相对啊,朋友!
第五、俯瞰的视角

俯瞰的视角,这是太阳系的示意图,未按正确尺寸比例,否则一张纸画不下或者一些行星像一粒看不见的砂



俯瞰,这在西方被称为上帝的视角。
也就是你跳出观察目标物之外的观察。这也分两种:一种是感官的直接的观察;另一种是抽象的思维表达。
天圆地方、地心说,这是基于感官的直接观察,基于在地球上的这个观察点;而牛顿、哥白尼观察太阳系的方法,这是基于数据的抽象想象,当然现在被验证了。这种表达,只有你在太阳系之外看太阳系,才能直观看见。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系的模拟图。这就是上帝的视角。
至今,人类并未飞出太阳系。旅行者号飞过冥王星,前面还有奥尔特云、太阳风影响范围、太阳引力影响范围。飞出太阳系,早着呢。而上帝视角,就是站在太阳系以外,我们才能画出那张太阳系的示意图。而这当年全凭抽象的数学和想象。
中国古人的这种俯瞰思维,从阴阳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来。周文王定版《周易》,这已经跳出周易写周易。俯瞰人生了。后人更是,善易不卜,这已经是在周易之外看周易了。看着周易,想到修德、修身、修心,这已经是像圣人学习的方法了。在周易里吗?已经跳出周易了。
中国天文学的一维定义,明显是这种俯瞰的视角,这无形中增加了一个数学维度。这就是文化底蕴带来的超越。西方人,自己现在能说清楚自己定义的几种维吗?不一定,因为还有迷信、数理、玄学、宗教的维搅合在一起,说得清吗?只有中国的维度,就两种,数学性的,天文学的。天文学的维度比数学的高一个知识档次。
如果你能理解时间的矢量之箭是弯曲的,你就理解天文学的一维了。好在这里我只说简单的数学的一维。
不同的文化底蕴造成的不同的发展路径

上述这一切,来自于伏羲地平线的这个一,这个阴阳一体的发展。
中国古人的大肚有时候也过分的离谱,就像发明火药之后,开始研究绚丽的烟花。而西方人学去以后,就弄出枪炮了。
古代西方人对于地平线这种事情就认真了。这毛病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研究圆方的等量互换、研究质数的问题就有了。用了大约2000多年,直到欧拉,终于明白圆方的绝对互换是个数学伪命题,因为π是无限不循环的超越数。
当然,直到100年前,西方对地平线这种事也是稀里糊涂的。几百年前,当西方人知道日心说的时候,发明显微镜、望远镜的时候,中国还在用五行。地平线因此在西方人的思维中干脆已经是不存在的了。地球围绕太阳转,哪还有地平线。
直到出现量子,西方人忽然发现,如果这量子数理解读哲学化,对于这种地平线一样的问题,就看到了解读的希望了。这种思路来自于牛顿的思想--《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再往前追溯就是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古代数理哲学思想。
所以西方的一些新理论往往就被哲学化。这也包括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解释这个量子、维与中国古人阴阳的关系,这跨越太大,不仅跨越文化、跨越学科,跨越历史,还要跨越你可能不懂的数学和物理。明天待续。。。。。。

甲骨文的启发—大道至简由伏羲完成了—最早的万物皆数的表达原创 霹雳火76228767 2018-06-14 10:43:30
兼容河图、洛书是当时的文化性的历史任务这个历史任务完成的艰难,因为有当时尚幼小的数学牵绊着。
伏羲給卦爻下了定义,这是数学解读事情的最基本的关键。现代物理实际还是用的这种数学思维方法。
西方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皆数的表达,并形成一种西方的古代学派。而伏羲没搞什么学派,仅仅是说这事就这么定了,用了卦爻这种即字即数的表达,实现了万物皆数的最初表达。这个超前,不是一点半点了。
不过中国古人很残酷的幽默,最早用这东西进行占卜,也就是算搞人文了。数学在当时就是被当成了渣渣。这种思想直到汉儒独尊儒术,被发挥到极致,实际上已经开始把周易的即字即数中的数給秒成渣了。

郁闷



易经中的数理思想中的数,一直扛到上世纪,西方数学才全部超越。如不是汉儒在此方面误事,清朝闭关锁国,中国的卫星不得提前个几百年上天啊。可惜历史,永远没有如果。
周易已经包含四维、多维数理思想了。仅仅是数学基础思想不够的情况下,没法准确表达出来。才有一帮历史上的庸才,把周易的数理解释的稀里哗啦,神魂颠倒的。
甲骨文的启发-周易数理中的“数”领先局面一直扛到上世纪初吗?
一些人拿着一本古代解读周易的书就说古人高明,吹嘘他看懂了。
古人糊涂,那至少叫庸才,当时数学水平限制,没办法,至少在研究,还叫才,当时认字的的确不多,至少认字的就叫有文化了,再会弄个算盘,那就可以当先生了。
现在这么糊涂说的那就叫傻。说明周易和数学都不懂,你看懂什么了?你以为认字就叫看懂了?现代学西学的数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这更使中国的现代人与中国古人的思想多了一层隔阂,不仅仅是古文翻译的问题了。象、数丢的差不多了。

象,你知道这图形意思,但却没法用现代的一个字表达



没有古人的象、数带来的甲骨文探索的麻烦现代考古,用现代的字解读甲骨文就存在这个严重的问题。
实际《说文解字》《六书通》就已经表现出这种麻烦了。我们看到一些金文被牵强的解读为笔误造成的篆书、隶书的字形大幅变化,这是笔误的问题吗?这是儒家思想禁锢造成的问题。因为那个字必须按儒家的意思表达了,重新下定义了。目的就在于与殷商文化的整体切割和颠覆、毁灭殷商文字的本意,恶化殷商文字的本意。从而在不影响历史文字表达方法整体沿袭的前提情况下,悄悄地偷梁换柱了。
周朝,这已经是一次大规模文化善意的洗礼,没有考古,儒家可以一直这么善意的骗下去,实际无所谓的。因为毕竟是出于善意、发展的用心。但是,现代意义的考古添乱了,在揭儒教、儒家的老底了,这些原本被善意雪藏、湮灭的东西又重见天日了。这是好事吗?不一定。

甲骨文



我们的思想境界都已经普遍达到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了吗?这实际是一个问题。
认字、会点数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就是普及教育的内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连周易尚且不能普及性的看懂,那么一些历史垃圾重见天日,例如《竹书纪年》、《推背图》、《金瓶梅》、《鬼谷子》等等。善意的发现《老子》最接近的版本,结果会是善意吗?
儒家的善意的谎言,正在被一步步的揭穿。原本的善意,正在逐渐变成一种尴尬与对儒家的问责。儒家构筑的这种善意的天大的谎言被暴露在天日之下的时候,儒家的人设崩塌的时候,缺少了儒家文化的中国文化,还是中国文化吗?
儒家善意的掩盖了什么?古人的残暴,战争的血腥,文化的湮灭。
最后化成一句善意的谎言,人之初,性本善。而这一切,正被考古无情的颠覆。
黄帝大战蚩尤,周朝的止戈为武,老子将矛变柔,孔子打着复周礼的旗号悄悄地按着自己善良的本意改经典,秦始皇的统一过程的坑杀、焚书。百家争鸣的周朝末年,被称为战国。这才有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同、和平的潜意识行动和表达。而西方人这种大规模的战争,直到上世纪初才有,对战争的感悟太肤浅了。
这就是中国古人为后代子孙构筑的天大的谎言的善良的基础。中国古人被这样的谎言蒙蔽着、保护着,安居乐业生活在这个地球村的世外桃源,直到鸦片战争。
这和美国人不谈近代史,不谈消灭印第安文化的手段一样。欧洲人不谈百年前的侵略美洲史,灭亡玛雅文化的初衷是一样的。

印第安人,还有吗?



家丑不外扬,手足不相残,这是人与动物应该有的本质区别特征,当中国古人唯心的人性逐渐觉醒的时候,化成两个字,就是文明。文明的关键在于人与动物的不同。从人殉到俑到杀猪宰羊的祭祀,这是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将人与动物的不同渐趋远离的人性探索,并勤而行之。
而西方的这种唯心的人性觉醒,在100年前才开始,试图脱离宗教文化,而且正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研究的主题是:人和动物有哪些相同之处,研究的重点不在与动物的不同,恰恰相反。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基因学、精神分析学都是基于这个前提的研究。而西方玄学的研究,基于人性唯心的膨胀,依然走在所谓物理大一统的路上。数学大一统的这个谎言已经被欧拉揭穿,基于数学表达的物理,如何可能实现大一统?采用河图的数理方法吗?
西方人不考自己的古,不谈自己的近代历史,却怂恿中国人用考古自揭家丑,用心太不善。
儒家的善意的谎言被证据性地一点点的揭穿,这会导致文化底蕴中的儒家信仰崩塌。原本相互制衡已经达到平衡的传统文化底蕴,会变得混乱。届时,儒家文化底蕴的真空谁来弥补?只有迷信和教!这当然包括西方的迷信和教了,西方也正在这样的努力文化渗透。届时,如同儒释道一样的千年级别的文化之战,将再起硝烟。

玛雅的太阳神庙



建议考古还是专业内探索吧。研究好了,想好了怎么表达,再公诸于世吧。不要让几千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毁了现代的祥和,已经丢弃的文化历史垃圾,何须再捡回来呢?当时古人的智者真的不能明辨是非吗?现代人认了几个字,就能真懂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了?
秦始皇陵永远不挖,不会影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的。
甲骨文,不懂也罢翻译成现代汉字的甲骨文通常是依然看不懂,原因在哪?因为丢了象、数了。周朝、百家争鸣历时几百年的悄然的文化变革,利用毁灭证据的手段,几乎让甲骨文的原意,被历史悄悄地改变了。
我前文提出三个质疑甲骨文学者的问题,但愿以后能够专业性的解决。最好专业内部解决。也记不得在哪篇的连载中了,就不链接了。看不懂翻译出来的甲骨文的语义,也许对于传统文化是一件好事。对于甲骨文的语义,难得糊涂比唯心的臆想更好一些。
甲骨文,那些甲骨碎片就是历史记录了。仅仅是简单一点而已,仅仅是和现在的文字表意方法有些不同而已。证明历史足够了。现在的文字是为了表意清楚而形成的收敛性的意义表达;而甲骨文,天马行空,意义发散的很!一旦思想禁锢在现在的文字表意方法中,这实际是儒家的基础文化底蕴,那又如果理解古人的发散性思维呢?

发散思维



中国古代的五大数理模型溯源其纽带都在伏羲先有河图、洛书,后有八卦(周易)、五行、太极。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数理模型。
伏羲是确立了一种阴阳爻的表达方法,直到周文王才解决后天八卦与洛书的兼容,而河图的本意并无法全部兼容,被转化为五行,而先天八卦推演出太极。
中国上古真正实现所谓大道至简、大道一统的,就是伏羲的一划开天地,阴阳两个字。这就是中国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的基础。至于具体的每一个数理模型,用数学考量。都有局限性,并无法解读万事万物。而这个基础,其中的兼容必须用数理来形容,不能用数学来形容。如果牵强的全部用数学来表达,就会出现河图的数有时候是并不完全讲数学道理的了,而洛书解读不了0和10等等无聊的叫板数理文化的数学问题了。
西方古代的数理模型,金字塔、梅尔卡巴、图表、梅塔特隆、星相历等等,还不如中国这几个模型具有当时的数理文化的先进性和更大的覆盖性,西方自己叫唤着号称数理一统了,不过是自娱自乐,自己骗自己罢了。你若信了,也就是有点傻,真没别的好解释了。
真正数理一统的就是伏羲的一以及伏羲带来的阴阳的量子化表达,这在上古最初也许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但是后来,是兼容二分法,二分法的阴阳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了。到老子写《老子》,这个量子化的思维方式已经非常明确了。
英语在表达这种量子化的阴阳的时候,至今我还没想出翻译的好办法。看了一些《道德经》、《周易》的英文翻译版本,不是笑掉牙的问题,而是哭都哭不出来的问题。这外国人要是能通过看这种英文翻译懂《道德经》和《周易》,那简直无话可说了。每一个外国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解读,而中国人却能稀里糊涂的统一了这种文化,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这当笑话看吧



大脑的运作原理和思维方式,绝非python、人工智能的线性逻辑全部替代的,具有容错性、含糊性、跳跃性、非逻辑性的结果,大脑轻易明白并判断,人工智能立马死机。
比几千年年前的先进性有用吗?在甲骨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到十、百、千、兆的表达。也就是当时对数字的认识,虽然用文字表达,但是不管是上古的结绳记事还是用龟甲、骨头、陶罐、鼎之类的记事,事情的数量越来越多。
最早的数学书是《周髀算经》,其数学水平不比古希腊、古罗马的差,仅仅是成书年代和成书方法有考古争议。实际无论真假,现实一点就好了,那东西现在还有用吗?拦截个导弹用周髀算经解决一下。美国数学好吧?至今还解决不了中国的变轨导弹的拦截问题呢。
数学斗得过人的人文智慧吗?不要把数学捧得上天了。随机性,混沌性,数学也找不到肯定性,这就是一根筋的数学給自己证明的数学死角。
至少当时的数、理还算是齐头并进的,理超前数学。数学,上古虽然幼稚,但是此时已经在慢慢长大。至唐朝,已经有一堆数学书了。之后,东方数学渐衰。西方的数学此时也陷入发展的停滞,数学仅仅是宗教文化的一小部分,一千多年没有长足进展。直到出现牛顿、笛卡尔、欧拉,西方的古典数学开始大幅飞跃;直到爱因斯坦时代,西方的现代数学才出现爆发的局面。这个时候是中国的清朝,有识之士也已经在挑衅微积分、在学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的立体几何。至民国,一些海归学者,带回来了现代的西方数学。解放后,大批爱国学者纷纷回国,带回来西方当时领先的数学和物理知识。


文化的传播,渠道是各种各样的。谁的优秀一些,自然会影响落后的国家。数学,这个中国封建王朝缺的最严重的课,在最近的100年,基本补上了。而中国的老子、孔子的思想,在上世纪初进入西方,在上世纪初最耀眼的德国,生根发芽,老子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西方文科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开始关注东方的思想文化。现代西方的物理学家,动不动就讲周易如何,的确是深受其启发。
古代数理一统的核心在五,而非八,伏羲用八解读的是五的内涵,这也是五行、八卦数理不冲突的原因天圆地方,这个美丽的感官理想,萦绕着古人智者的脑海里。半球的天和正方大地如何衔接才不漏气呢?这是不可能的问题,只有数理在不讲数学的时候能解决,数学解决不了。
甲骨文的启发-伏羲推衍八卦是否利用了洛书?-不用可否?
天圆解决了,通过对五纬(太阳系可肉眼观察的五大行星)的观察用河图来表达,虽然不尽圆满,依然在用正方还是五星表达方面犹豫不决,也就是四分还是五分,这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最后河图的模样占了上风。直到伏羲最后定版阴阳爻的表达之后,五分法作为八卦的弥补,又占了上风,河图恢复本意,也就产生五行了。
河图,上古代是用贝壳或不同的石子表达的,里面已有阴阳意。
当然,河图有可能受到金字塔四方底座思路的影响,或者河图的思路影响了金字塔的思路,因为一旦河图用几何表达,就是垂直俯瞰的胡夫金字塔。在胡夫金字塔之前,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棱锥形状,没有尖,没有相对准确的4/π的数理意义。只有胡夫金字塔,这已经是古埃及的后期,数理模式才完整了。因此,作为中国人来说,胡夫金字塔肯定是受到了中国的河图的启发才建造成功的,这事就这么定了。
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也许比考古的结论更远。
至于古希腊、古罗马的黄金分割崇拜,的确是沿袭了古金字塔的思路。因为这相当于增加一个维度,或者平方,或者正方形的对角线表达了。4/π的平方=1.618(约等于)。在英文中,平方和正方是一个单词,这就来自于西方古代数理文化的沿袭。
待续。。。。。。
终于开始聊伏羲八卦的数学表达了,今天提到的量子化阴阳的表达,这个提法有点突兀,尽管前面我解读了伏羲阴爻的那个缝的问题。
国学溯源之旅—伏羲先天八卦中阴爻的“缝”到底有多宽?(一)
明天再具体说说。。。。。。

甲骨文的启发—上古太极图的样子原创 霹雳火76228767 2018-07-09 09:17:53
宋朝以前的太极图什么样子的?《太极图》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道家思想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
这是昨天引用的一句话。这说明一个问题,此时,儒道思想已经可以集于一人之身了。
同时,这也带出来一个问题,宋朝以前的太极图是什么样子呢?


儒教对太极图是否进行了隐藏呢?儒家从独尊儒术的汉朝开始,基于周文王对殷商文化的历史改造、湮灭的方法,基于吕不韦、秦始皇的文化改造,基于项羽一把火造成的查无证据,儒家或者说儒教不仅仅对历史、文学、文字动了手脚,还开始着手构造一神化体系,也就是供奉孔子为圣人。
而历史上的儒道文化之争,因儒家在汉朝胜出,以致道家受到压制,就连《老子》这本书,也是儒家最早替道家整理、翻译的。
历史上,一神论代替多神论,这是历史性的文化进步;而从对图腾或者太阳的一神崇拜过渡到对一个人的崇拜,这更是历史性的文化进步。儒教利用历史的阴差阳错,做到了这个文化基础的改造。中国上古代、古代的文化被儒教修饰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而这个人文始祖是伏羲。一划开天地,一划造阴阳。
当然,现代的唯物主义是无神论的。这更进步。


现代考古对儒教构架的历史产生了质疑圣人的祖先也应该是一人,那么儒家就借助历史缺失简单、含糊地表达了上古三皇五帝光辉的业绩和仁和的传承。
而现代的考古明显在问责儒教这个历史架构,三皇五帝似乎并非都是儒家!而历史上的孟子、屈原、还有那本垃圾的《竹书纪年》都在否定儒家的这种历史架构。
现代的三星堆等的考古一系列的发现,也在问责儒教的这种历史架构。明显一些更早的文明种子,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但是,后来消失了。
陈立夫先生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

上古太极图-引自搜狗百科”太极“-图b



瑞典的远东博物馆帮中国收藏着这个证据,也不怪中国人看不着,以后有机会去瑞典旅游可以去看看。据说外国人找到了阴阳太极在远东地区几千年前存在的证据。在乌克兰的特里波耶文化中发现。可惜未见证据!
从西方自己构架的数理文化发展史来看,西方明白阴阳对称意义的这个古代最简单的二分法解读的数理图形是梅尔卡巴。两个对倒的金字塔构成的结构。这种数理后来发展成为犹太教的六芒星、梅塔特隆立方体、达芬奇的等棱十四面体、共济会的尺规图标等。未见西方古代数理有如太极一样的阴阳表达方式。
最早的太极图与陈抟所传出的太极图的不同也就是最早的太极图(图b)与陈抟所传出的太极图(传出这两字用的准确,不是陈抟发明,而是他改造或者美化之后,兼容儒家思想之后,才被传出。)有明显的区别:


一、上古太极通常没有太极鱼眼。因为这个鱼眼很关键,是在表达老子的无极。那么老子和庄子是否看过上古的这种太极图呢?古太极图是否有鱼眼?
二、另外,上古太极图不是鱼身,而是龙身。鱼是佛家的吉祥物,也就是用双鱼表达阴阳,这已经是在兼容儒释道了。
三、阴阳思想到底谁发明的?伏羲已经是在兼容阴阳,量子化的表达一了。
四、图中b的画法,中间的圆是无极的意思,整个图是太极的意思。这不如后来陈抟表达的好,但强调了原初的态。一个小圆发展之后,变成两仪,组成一个大圆。这按现代西方数学解释就是分形、迭代的本意,这从现代哲学而言,这是被批判的机械循环论的根基。
五、阴阳龙分别是由最小变最大再到最小。这和陈抟的很不同了。陈抟的这种画法实际从数学角度应该逼出来三维几何表达的,而且从物理角度可以逼出来克莱因瓶,甚至直接逼出来虫洞的表达。但是直到今天,三维的太极图,我们还没见到。
笔者将在下文公布这三维的太极图。由于外国的几何软件用的不熟练,效果总画不好,只好手工绘图了。这东西没有专利,不是我的发明,古人的意思。谁画的漂亮谁就好好再画一下,画好了广泛传播就是了。实际我已明白四维的太极数理表达,仅仅是不知道怎么画效果才好罢了。想好了,以后也会再公布的。
太极能追溯的文字解读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句话里面一句关键的”六极“遍查古代现代解释,没人解释,都蒙混过关了。实际是2的6次方的数理意思。结果多少?64。你说道家懂不懂儒家的数理呢?后来的太极八卦兼容,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相当于代数几何一统。
老子的资料显示,老子对八卦的表达是三叠,也就是经过三次的分形发展,2的三次方的数理意图。庄子又给予了发展,把太极解释出来。这也相对于八卦变成64卦的数理功用,再平方的意思。
太极是道家的伏羲的一。


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也就是在易经在成书过程中,就已经把太极圈进来。道家的一和伏羲的一也就一致了。
而周易的关键在64,8的平方。而孔子解释大衍之数的时候,却变成了48最有用。道家的大衍之数是七七四十九,七的平方,八卦数理的软肋七被道家的七弥补,关键数字是七的平方49。以后就是后人把这48和49的误差一,怎么凑数的问题了。西方古代的大衍之数是52。都差不多。
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
这又是儒家把道教的49试图兼容4的方法。这种解读,数学不干,但是古人愣给说明白了。就假设你懂了,不懂不行。这才叫儒教的手法。
太极的数理表达

太极的一实际表达的就是原初,原始的状态。一在数理文化中不算数,是整体的意思,是开始的意思。
西方人在古希腊的图表中,也是如此的数理意象。一只要加进来,后面的数理表达就乱套。
也就是伏羲的一具有什么意义,这太极的一就同理。
道家基于唯心的玄学表达,又提出无极。
《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
这和佛教从来处来,如来,回到来处的解说一样。老子表达了未知以及未知之前的唯心思考,这是道家能成为道教纲领的基础。
无极外复无极。《列子·汤问》
这是说无极还像太极一样具有循环的数理意义,可以再无极下去。也就是类似现代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的这种唯心的玄学问题。大爆炸这事还没证实呢!
西方人不区分数理文化与数学文化,玩这种唯心玩的至今还很happy,害得中国小孩子也跟着鬼混,愣说这是科学。


连载待续。。。。。。
明天的福利是首次在头条独家公布三维的太极图,敬请关注这个连载和笔者,别忘了加粉、点赞、评论、转发,谢谢。
有了这个三维图,古人的不管是明白的解释、还是糊涂的解释,你都可以看懂了。别像古人一样,把个太极解读的那么复杂,不就是二维平面的一个图符嘛。明天给你看三维的就好懂了。古人不好好研究几何,把三维立体几何弄出来不就完了。可是,古人选择了认可复杂表达也不学数学这条路。。。。。。

甲骨文的启发—洛书形成的广义可公度性文化造成的数学拟合问题原创 霹雳火76228767 2018-06-12 09:31:21
阴阳思想的艰难起步从甲骨文的最简单字的构件中可以看出一个信息,古人很喜欢对称性。
这个无需举例,随便找一个有字的甲骨,看看每个字体的对称性就可以了。这,覆盖性很大。
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难就有北,有正就有反,这些等等,都可以简单的用阴阳来表达。这是古代数理大一统思想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
是否可以用一种对称性的描述解读所有的事情呢?这就是古人智者做的事情!
最终,一个叫伏羲的古人选择了用一根木棒代表阳,一根同样长的木棒折断以后代表阴的方法形成了阴阳数理大一统的基本思路。这个前提是阴阳相等、对称。区别就在于中间是否有缝。这是基础的下定义。


文字发展到篆字,这种对称的美被夸张的表现出来。整个这个过程历时几千年,最终在伏羲、黄帝、周文王、老子、孔子、秦始皇这个阶段,形成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系统性。
后来发展出来的山水国画却反其道而行,破笔、破墨,看不到笔触,无序才更像现实。这是另外一个套路。却也是另外一种不对称的思想。
洛书的可公度的影响深远洛书更把这种简单的镜像对称性、点对称演变为可公度性的广义对称。这才最终促成了古代阴阳一体化思想的形成。
4+5+6=3+5+7=8+5+2=1+5+9=6+5+4等等,这种表达,现代数学叫加法可共度性。
数学中还有乘法、复杂运算、幂次等等的可共度性,这是一个完美的数学模型。
伏羲的先天八卦未能兼容上古洛书的数学原理,文王的后天八卦重点之一就是兼容合并洛书。
这种可共度性的数学性质可以拟合元素周期表、太阳系行星距离、音乐、地震、甚至股市的一些情况,这使得这种数学模型变得很神秘。
在古代,甚至西方近代的江恩理论中奉其为神秘数学,当宗教、迷信使用。


现代可公度性数学拟合方法的应用近代使用这种方法较多的,一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股神江恩;近代中国股市的徐小明提出了在上证的使用方法,而地震学专家翁文波先生,在地震预测中曾经成功的使用。
这是一种比较晦涩难懂的数学拟合方法,并不容易懂,所以很容易造成迷信。
在这种方法的传播过程中,特别是西方江恩,故意使用了迷信的手段,自己晚年也虔诚的笃信基督教了。
西方人至今对可公度性的兴趣巨大,因为号称最美公式的欧拉方程,已经明确证明数学无法绝对意义的数学大一统了,可公度性,这是他们曾经幻想的物理大一统的又一个希望,又被杨振宁給否了。


可公度性数学拟合方法的缺陷-首次公开发布呦!这种数学拟合方法有一个严重的数学缺陷,这在以前未见任何表述。包括翁文波先生的《预测学》一书。笔者在头条讨论一下这个数学问题,这实际已在本人的书中进行了探讨。现在也没人爱看书,更何况花钱看数学类的书,那就在这说说。
如果拟合标的物的可公度性不存在或改变了呢?
例如翁文波先生利用可公度的方法预测地震并不是100%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阶段或者一个范围,可公度性的数学拟合是成功的,但是不代表超过这个范围、超过这个阶段的可公度预测一定成功。一个数学拟合方法,或者称规律,必须在已验证的范围内使用,超出范围,规律可以不复存在。明白这一点很容易,唯物一点就行了。
例如相对论,在宏观、高速、已验证的大约140亿光年范围内是有效逼近拟合,但是,超出这个范围,暂时并无法验证其有效,在量子层面,接近绝对零度的基本粒子层面,其失效,这已物理验证。
破除迷信,仅仅需要唯物的、有证据的知识就行了,如此简单。
而机械的使用,超范围的使用,跨领域的使用,不经验证,只会造成迷信。


这个世界是否是广义对称性的?我们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这个世界必须是广义对称性的吗?
有些可以不是,局部可以不是。
杨振宁先生研究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实际就是这种广义不对称,也就是不可共度性。
用数学拟合具有随机性的、混沌性的体系,也不具有可公度性。而这两种体系同样具有普遍性。
上面提到了一个最前端的物理,另外两种数学方法是上世纪西方才产生的数学方法,几人真懂这些?


周易,无需迷信因此,用周易算卦的,解决不了随机性和混沌性体系的数学问题,也解决不了65这个超范围的问题的表述。
随便举个例子:我出门先迈哪只脚出门槛?这是随机问题;布朗运动的某个分子5分钟以后在哪,这是混沌问题;七个阳爻怎么解释?例如连续七天晴天,很正常啊。问题是周易如何准确描述解读。这是数学給周易找的一点小数学问题。反正现代的数学家解释的也不甚理想,周易大师不妨攻克一下这些数学难关,保准你能弄个诺贝尔奖。
古人说人心难测,实际就明白人的个体意识具有随机性和混沌性,号称周易大师的总要测测人心,这明显是没学懂周易嘛。
这也是放弃周易迷信,理智对待周易传统人文影响的基础。文化永远是与时俱进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传统文化、文化底蕴为什么不能叫现代知识、现代文化呢?很简单,这说明有区别嘛。
阴阳一体的周易所形成的人文影响,已经是全世界的性的了。面对幼稚的唯心,它依然保持先进性。面对唯物,上面就是它的数学问题,这有证据,可重复性验证。这也就是数理中数的软肋。


继往开来,先解决既往的问题。伏羲八卦的数学表达,千呼万唤始出来,明天也该说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