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易学漫话(二)——古易史综述

作者:水风散人

历代易学家大都认为易学史是指【周易】产生之后,由孔子开始的各朝代对【易】的注解、研究和应用的历史。但从严格的学术史建立的角度来看,这种视距还是很狭隘的。【周易】作为上古占卜艺术的结晶,它的产生并不是一个时代的酝酿、创作就可以完成的。在“三【易】”之中无论哪一部卜书,都需要大量的资料、长期的经验总结和意识形态上的升华,甚至还要可靠的组织体系传承,才能成就其万流归海般的深湛和博大。
【易辞】是卜筮之精粹,是古人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精华所在。只有在多方面比较成熟的前提下,才能作出对自然规律精辟的文字性总结。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周易】尚未形成前的亢长远古,活跃着多么丰富的易学理念,那才是我们要引起高度关注的真正的易学初源之地。正是在那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创建了易学体系的核心思想及基础理论,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至今我们都无法想象这一切是如何作到的。
随着文字的产生,大量的知识得以记录、传承,也加速了上古易学的迅速发展。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之后,至殷、商时期终于产生了一些相对直观的卜筮之书,其中便糅合了上古先民对自然世界及宇宙时空的超前认识和实践运用。
据【周礼•春宫•大卜篇】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又【三海经】曰:“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可知当时至少有三部类似的卜筮之书存世。
【连山】、【归藏】这两部书很早就已佚传。后人只是将【连山】称之为“夏【易】”,将【归藏】称之为“商【易】”。相传【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象徵“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意指夏人以山为神,巢居洞穴的崇山习性。【归藏易】以坤卦为首,乾卦次之,故又称【坤乾】,象徵“万物莫不归藏于土中”。说明商人农耕作息的特点。
只有【周易】幸运地流传至今,并得到极为辉煌的发展。而对于其作者与编纂时代则向来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说其“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被后人广为传诵。即上古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被纣王囚禁羑里时演为六十四卦,期间周公作卦辞成正经,春秋时孔子作【十翼】(又曰【易传】)将占筮之书引申为哲学的范畴。但这些多为传说,不足为信。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周易】正经成书于殷、商之际,【十翼】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作者肯定不是一人所为。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里的八卦、六十四卦应该早于卦爻辞产生。根据现代考古推测,早在西周以前的上古时代古人就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阴阳概念、干支系统、八卦体系并运用六十四卦符号系统进行占筮活动,有些甚至附有简单的筮辞。直到殷末周初人们才将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成卜筮之书。而易学百分之九十的核心内容都已在此之前构筑完成,这些都是令我们值得思索和探讨的地方。
殷、商之际,朝廷设立了卜官制度。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百姓诸事都很频繁地用卜筮来进行实际指导,使得卜筮向多元性、实用性发展。此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卜筮方法和断卦手段,占、卜、筮各据所长,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群龙无首”之繁盛景象。
【周易】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其将六十四卦、爻各系之以辞,通过辞义的明释暗喻表达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处事方法、人生哲理、自然规律。涉及到当时思想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内容,如政治思想、伦理观念、经济意识、法制概念等等,成为符号与文字有机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卜筮之书。它使易学从隐晦的不可捕捉的抽象符号意义过渡到可以直观理解的语言文字中,行间披露出卦、爻所蕴涵着的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时的卜筮断卦方式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概念,大体上都被后学继存或发展。在【左传】和【国语】中记载了多达二十二种运用之法,可基本概括为四个类型,1.直接用【周易】卦、爻辞的吉凶明义断卦;2.用【周易】经文的义理来断卦;3.用卦的类象特征断卦;4.既用卦、爻辞又用卦象的综合分析断卦。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易学已具备了相当成熟的卜筮运用学体系。
【周易】固然在飘忽难测的古代易学中取得不俗的突破,但我们也要看到其过于程式化的机械结构模式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易学灵活多变、博大精深的多维性、开放性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在物学领域中针对科学性质探索的时候。因此对【周易】的价值取向,还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如果以树形结构来理解,那么【周易】不过是古易学这棵主干上的一个分枝而已。其之所以在后世被提升到群经之首的地位,不仅仅是依靠上古易学精妙的象数学体系为准则所建立的卜筮意义而造就,更多的原因还在于它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哲学意义的抬升。
春秋战国时期,自孔子等对【周易】作划时代的注解开始,易学进入到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使只具卜筮意义的【周易】,过渡到包涵儒、道思想的多重学术意义。由于孔子的儒学在中国古代学术上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对【周易】的研究,期间不乏有【易传】这样优秀的著作。但时代的局限性使他们之间不可能产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着丰富内容的学术氛围,更难说有学术视角迥异的派别之分,尽管他们研习的重点和角度不径相同。当时在诸子争鸣独以儒墨为显的时期,除【十翼】外肯定还有其它类别的易学专著,但由于在当时的学术地位上并不重要而未得以流传。我们可以从【易传】里浓重的儒道思想看到它排斥诸学的时代背景。
【易传】作为最早对【周易】注解的学术专著,以其颇具深度的哲学内涵和鲜明的思想持续地影响着后学。【周易思想研究】(张立文著)一文将其思想归纳成六点,即政治思想、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朴素辩证法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论、道德伦理思想、社会进化的历史观等。张岱年则将之归为本体论学说、辩证法思想、人生理想与政治观点三类。都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易传】作为一部优秀的哲学古典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当时,既有讲义理的司空季子等(【国语•晋书】),也有讲象数的周史等人(【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但【周易】还未从根本上摆脱被用于占筮的首要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天下敢于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汉书•艺文志】则明确记载“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据史料看【周易】也直至庄子时代才有被称为“【经】”的记录,由此可见百家诸学与【易】尚存在学术上的不可溶性。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周易】方显现出它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并以其经典的教科书般的标志性经书,持续不断地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伦理、艺术、宗教等产生极具重要的影响。
古易学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是汉代,逐渐形成了以象数、义理两大派系为主,期间又参杂不同观点、思想的多样性学术格局。总其大略,可归为训诂学、阴阳灾变说、章句守师说、以【传】解【经】说四种不同的学说。期间易学著作与新的思想理论得以爆炸性地拓展,诸如【孟氏易】、【京氏易】、【费氏易】、【焦氏易林】、【太玄经】、【灵棋经】、【参同契】……等一大批优秀【易】作纷涌而出,一派兴旺盛况之景象。
汉【易】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象数为主,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上古易学予以了广泛、深度地挖掘。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涉及互卦、消息、错对、爻辰、卦变、纳甲、积算、卦气、蒙气、十二禽辰、阴阳升降……等,且多与天文星象历法相辅相溶,成为汉【易】最精粹的部分。
在随后的两千多年中,易学派别及书作层出不穷,分门别支,仪态万千。【四库全书】将之归为“二派六宗”,包括注重思维方式的象数派;弘扬哲学思想的义理派;【易】占预测运用的占筮派;考古名物、训诂字义的训诂派。而从易学流派的影响力与特点看又可分为:图书学派、佛家易学、丹家易学、【易】外之易…等等。易学思想理念更是随时间的浸染渗透到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科,诸如古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哲学、史学、历法、医学、数学、物理学、物候学、音律学、军事学、自然科学……。
中华文明五千年,易学始终经久不熄地紧跟着历史的发展而从未有殆。可以这样说,中华文明有多悠久,易学的发展史就有多长。【易】被视为大“道”之源、万法之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势其形,蔚为大观。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