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太极图

作者:水风散人(图式由水风散人绘制)
1.太虚图(图2-1)
描述太极在“有”之前的空虚无物状,因极大、极虚而成。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言此耳。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2.无极图(图2-2)
相传无极图所出可追述到汉代河上公,及至宋初陈抟刻于华山石壁。宋真宗时周敦颐将之收录为自创的【太极图】中,方为后人所识。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曰:“无极用语出自道家,两晋以后始有之。而将无极加之太极之上,则更在两晋之后。”
河上公是以道学的观点对【老子】的无极解释为“常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也。”到陈抟“无极而太极”开宗明义,最终发展为万物之始于无极太虚的宇宙观。
此外,还有人将无极圈图视作【太极图】,认为此圈是代表宇宙本质从虚无到产生“气质”的混沌状,尚未发展到阴阳分化阶段。如张介宾曰:“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3.有极图(图2-3-1)
所谓“有极”显然是针对无极、太极而言,意指阴阳始分,存于一体,而为有极。朱熹【周易本义】曰:“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以故无往而非阴阳,亦无往而非太极。”此图与宇宙螺旋星系极为相似如出一辙(见图2-3-2),其螺旋渐变之态意味深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4.来氏太极图(图2-4-1)
【来氏太极图】系明朝来知德从【先天太极图】中求得改造而成。如图2-4-2,在【先天太极图】的中心加上一个圆圈即产生旋性的效果。其中心小圆圈代表太极,动发阴阳。阳旋生于东方,复消于东方;阴旋生于西方,复尽于西方。阳极之时阴生,为坤,其形方矩;阴极之时阳生,为乾,其形圆周。阴阳相旋而抱负,互为映衬对峙。
其曰:“人物之始终,皆此阴阳之气。其始也,气聚而理随以究,故生;其终也,气散而理随以尽,故死。”又曰:“盖有对待,其气必流行而不已。有流行,其象数必对待而为不移。”可看到来知德十分重视“气”的变化,认为事物俱因气的流行产生一定不移之理。从其所作的太极图看,它对阴阳之气的变化、转换及表现特征理解为一种旋性的运动。与道学氛围浓厚的阴阳鱼形太极图相比,更倾向理学的探讨。这一点如以当时的学术环境看,尤显可贵。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5.周子太极图(图2-5-1)
周墩颐的太极图影响较广,《易》家的论述也很多。其中以黄宗炎最具权威,其曰:“【周子太极图】创自河上公,乃方士修炼之术也。…周子更为太极图,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拾瓦砾而得精蕴。…考河上公本图,名【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陈图南同隐华山而以授陈(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陈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放以授穆修与僧寿涯。修以【先天图】授李挺之,挺之以授邵天叟。天叟以授子尧夫。修以【无极图】授周子,周子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寿涯。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
图中最上层为“无极而太极”,又曰“之真”,寓指动静、阴阳的原始本体。第二层为【水火匡廓图】,又称【坎离匡廓图】,所谓“坎离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轂正轴”( 【参同契】)。中心小圈表示太极之本体,左半为离卦(     ),主阳动,太极之所行;右半为坎卦(      ),主阴静,太极之所立。俗曰:“二气之精,互藏其宅;阴阳之精,阴阳互根;太极动静,生阴生阳。”第三层为阳变阴合而生五行。【参同契】曰:“五行之精,各具一太极。五气顺布,木火土金水。”第四层为“阴阳二气,五行之精,妙合而凝。同禀精气,各具太极。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五层为阴阳二气交感生育万物。【参同契】:“皆本二五,各一太极。天地氤氲,化生万物。” 由于此图融合水火、五行之气,后人又叫【五行太极图】;其自上而下,顺以生人,又被称之为【太极顺生图】。
此外,图出希夷的丹家之秘,则自下而上,逆以成仙,后学称之为【太极逆生图】。如,最下层,“于无,道之妙用。无极,道之根源。”第二层“有生,存无守有。太极,自无而有。”第三层“凝结中宫,四象五行,俱归于土。五气朝元,金木交并,水火相济。”第四层“移在泥丸,左环象离,黑者元精。三花聚顶,右环象坎,白者元气。”第五层“炼神不虚,与道合真。抱元守人,形神俱妙。”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