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五行学说之中期演变

作者:水风散人
        殷、商之际四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并被当作先进的物学方法论开始盛行于当时的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水、木、火、金被抽象出来,分别代表世界物态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古人通过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从中了解到事物的一些变化规律。由于四种物态必须建立在同一个层面的相互作用才会产生事物本体的变化意义,于是“中央”的概念也被汇入四象,且赋予其“土”的属性,形成早期的五行学。
      从周人的五行观看,当时五行中的“土”只被赋予了中央土的涵义,应当位居四象的中间。在五行被用作事物运动的周期性质后,中央土才离开它的原始意义,进入夏、秋之间季夏点的圈状位置。此后,“土”在这种周期运动的意义下逐渐失去了有别于四象的二维特征,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五行作为五种对等的属性,在同一意义下互为生克制化的学说。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甲本【老子】卷后有逸书曰:“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这里面就提到四行(仁义礼智)和五行(仁义礼智圣)的问题,说明当时应是四象说和五行说两者转型的早期阶段。且那时五行中的“圣”很明显与其它四行格格不入,存在着很大的文意差异。直到董仲舒改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才与现在的五行观相符。
        在古代关于传统五行的出处,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治水说
        治水说见于【尚书•洪范】中殷人箕子的一席话,其曰:“我闻在昔鯀鄄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鯀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意思是说五行乃九畴之法的一种,是天神传授给禹用来治水的。
【洪范】还具体介绍了五行的象、数体制,如:“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也是首次在古籍中明确提到五行的具体内容,后来的五行学都以此为正五行,在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一个涵盖万事万物的有机发生系统。
2.五方说
       此时的方位说已非早期的四方说了,或者讲四方说里忽略中央方的特点,在周代以后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五方说成为冠冕堂皇的主角。
如【逸周书•小开武】曰:“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后人认为,“位”即含有方位的意思,推究为黑水居北,赤火居南,苍木居东,白金居西,黄土居中,暗合【河图】、卦数之理而成五行。可看到此时的五行不仅具备了金木水火土之名,还形成了五数、五方、五色等衍生内容,并以客观的物态特性为基调,使各行间取得大统模式的物象分类。
3.五星说
        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用五行给五大行星命名,建立起五行与五星的对应关系。【史记•天官书】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时将木星称作岁星;火星称作荧惑星;土星称作镇星;金星称作太白星;水星称作辰星,俗称五星。因它东出西没,左旋而行,又叫五纬。
        五星说认为五行的产生是古人观测天象、日月、五星的变化,而孕生的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学说。从汉墓帛书【五星占】可知,在天文、星象学十分昌盛的先秦时期,五行被看作五星的衍生品,是理顺正章的结果。
        关于五星说现代还有人用乾坤之策来解释,即五星各值72天,合为360天(年周期)。其中木、火、土三星轨道大而在地球外,合计216天,为乾之策;金、水两星轨道小在内,合计144天,为坤之策(见【易学十讲】)。从中证明五星源于天文的刻观性。
4.黄帝五行说
        汉代以前的星象学,正如司马迁所言“凌杂米盐”般琐碎、繁多。汉人也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发扬。许多重要的星象学著作都出在这一时期,如【天官书】、【五星占】、【五行志】等等。
        在这个背景下,假托黄帝创立五行的臆说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如【管子•五行】曰:“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史记•历书】曰:“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
5.阴阳五行说
        据专家考证,早期的阴阳与五行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体系,两者间并无直接的联系,直到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始把两者协调在一起。此后西汉董仲舒“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之论,一举敲定两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而不可孤立研究的关系。阴阳五行说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刻,在《易学》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也是我们重点探讨的课题之一,它牵涉到不同时空维度的运变法则和纬度间如何转化的问题。
6.五气说
        大约在春秋末期,还盛行着一种五气说。这一观点认为五行便是五气,是宇宙间客观存在的气炁,所谓天有五气,则地应之以五行,人为之用也。
        五气说最经典的论述,当属【黄帝内经】中的五气经天说。其曰:“丹天之气(火),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土),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木),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金),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水),经于张翼娄胃。”
        在【内经】中五气(或曰五运)与三阴三阳(六气)配合,为我们详细描述了这种起源甚古的五运六气学说。该学说保存了许多上古《易学》的精华,为我们了解远古先民的真实思想开启了一扇时空之窗。个中精辟的论断,不仅成为中医思想理论的导航灯,更是现代《易学》发展的灵感源泉。由于与本章无直接联系,故我们将另文详解其中曲折。
7.五德终始说
         以中国人的思想律,五行介入古代的政治舞台是迟早的事。特别是齐人邹衍以阴阳五行的生克机理兼容儒家思想,用来解释朝代兴旺、更迭的必然规律性后。其认为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按照五行相胜的秩序循环流转与天机相应,人间每个朝代的统治者一定要据五行中的一德,如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之类。一旦所据之德衰败,则所胜之德行便会取而代之,朝代也就发生更换。由于牵涉到皇权的宿命之根本,受到历代政权的重视,确切地说应该是忌讳更多吧。
8.思孟五行说
        子思与孟子都是儒学的追随者,五行作为当时先进的方法论,自然而然地被两人用来规范儒道意识形态的举止言行,并予以哲学的引申,形成当时较具影响的思孟五行说。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造者,想是缘于此吧。
        思孟五行论的相关内容早已佚传,现在只能从其它文献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出该说的精义大约就是“仁义礼智诚”。有学者认为,它是借鉴和改造了“五声昭德”的原始观念,用“礼乐生于仁义”的新观点,对西周思想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
        西汉大儒董仲舒论及的“五常”说,应又是思孟学说的改造与发展。是以天、地、人三合一(天人相应)为基础,用五行把自然、物态、人事等作统一地对应和参悟,以此抬升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意识结构。
        实则上我更愿意看到这么多的学说百花齐放出现在第一阶段的上古时期,因为五行学说的爆炸式拓展,更加说明了远古社会活跃着相当丰富的原创思想与理论。可惜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已不可见。后来先秦时期的五行学研究虽然奠定了大体的发展方向,但谁又曾想到,正是这个成熟的框架,使朴素的上古二维物学思想几乎消声殆尽,以至于后来者无法再沿原始的思维轨迹寻找出二维世界的真实基础结构原形。而在随后的几千年中,五行学说被基本限定在第二阶段的思想体系中踽踽蹒跚。
返回列表